:::
上昆2000访台演出《占花魁》,岳美缇与张静娴主演。(许斌 摄)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两岸昆声啼不尽 清曲已过万重山

记上海昆剧团访台廿周年

自一九九二年首度莅台演出,上海昆剧团廿年间多次造访,掀起台湾昆剧热迄今不歇。当年昆剧在中国濒临式微,却在台湾找回观众的支持,也重振剧种的信心,并重新在中国发光发热……上海昆剧团访台的廿周年,标志了这个古老剧种在当代重生与传承的传奇。

自一九九二年首度莅台演出,上海昆剧团廿年间多次造访,掀起台湾昆剧热迄今不歇。当年昆剧在中国濒临式微,却在台湾找回观众的支持,也重振剧种的信心,并重新在中国发光发热……上海昆剧团访台的廿周年,标志了这个古老剧种在当代重生与传承的传奇。

上海昆剧团赴台演出20周年庆贺展演

《景阳钟变》

2013/1/29  19:30

经典折子戏一

2013/1/30  19:30

《烟锁宫楼》

2013/1/31  19:30

经典折子戏二

2013/2/1  19:30

经典折子戏三

2013/2/2  13:30

《狮吼记》

2013/2/2  19:30

《邯郸梦》

2013/2/3  19: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25772568

一九九二年两岸开放甫五年,交流炙手可热,三大件五小件、外汇券一迳烫手,台湾政府宣布开放中国演艺团体及文物来台。十月初,中央芭蕾舞团避开了十一及双十两个尴尬「国庆」,轰轰烈烈登「台」;十月底,第二团上海昆剧团报到,台北、台中、高雄、台南演了一圈,回头又在台北国军文艺活动中心加演了一回。中芭垫起硬鞋让林黛玉、祥林嫂跳「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芭蕾」,直至二○○一年才有第二次访台纪录,上昆——是彼时台湾相对陌生的剧团与剧种——却接二连三于一九九四、一九九七、二○○○、二○○一、二○○三年……「没完没了」(梁谷音语)地来台。晃眼间,廿年过去,上昆当年「九朵梅花」正堪红五十上下年纪领头名角,如今早已退休,或「为(接送)孙女鞠躬尽瘁」,或「奶奶回团教小孙儿们」,于公于私都成了祖辈。可计镇华谈起《邯郸记》又精神了起来,「为老生争口气」——一九九二年他来台迷倒众生,这般「遥想公瑾当年」神采,廿年竟如倏忽,光景疑在眼前。

第一个到台湾的剧团

廿年前,两岸冰融乍暖,国内经纪公司摩拳擦掌,新象有备而来。乐于外交的许博允早穿梭两岸忙进忙出,谈起上昆,他与后来被尊为「昆曲教母」的樊曼侬各有一套谱。许博允的渊源要从旅美华裔作曲家周文中、中国作曲家吴祖强说起,经由他们的介绍,认识了京昆大师俞振飞,早早锁定中芭、上昆,以及随后一年来台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首批邀演对象,一九八七年他亲赴绍兴路上昆团址,「全部团员,一个个全踩著脚踏车上班」,他则是上上宾,受到热切接待。樊曼侬则是受到俞大纲、许常惠、曾永义几位前辈启发认识南管、昆曲,一九八七年在香港初识五大昆班,后来,白先勇接棒更为热中,有一次拉著她与上昆吃饭,一伙人订不到餐厅,眼蒙蒙寻到了越友餐厅,一踏进园子,白先勇记起这处是他儿时住处,一时惊恸,计程车里嚎啕大哭了起来!这般「游园惊梦」果是注定,樊曼侬说,上昆第一年来,最使力是许博允,亲自到香港接团,第二回起则是她坚心不悔,「没想到她这么喜欢昆曲」(许博允语),浙昆、北昆、苏昆、永嘉昆都齐了,新象专办昆曲名闻遐迩,上昆因为行当最齐,成为访台最常客。

回想起第一次赴台,老演员的说法尽是「山高水阴」、「神秘遥远」,「觉得大陆像山沟里的人,台湾先进许多」。那时来台得通过香港,人马分三批,第一批蔡正仁等四人先行,人到香港,蔡正仁不见了!一九八九华文漪等人赴美跳机记忆犹在,新象惊魂失魄——还好,人只是被香港导演、热爱票戏的杨世彭接去吃饭了,一阵虚惊。第三批为数最众,走陆路,路程廿多小时,过关五次,转运行李十二次,在深圳罗湖桥口出关站立枯等了三个半小时,连上厕所的自由都没有,「比下乡还辛苦」。离开上海前,因为人大身分不能来台的岳美缇泪汪汪地送行,樊曼侬说,那年头时不时有些风声,似有阻力似地,她还记得时任陆委会主委的马英九某天上午七点多给她打了电话,说整团不会有问题。许博允也说,人大问题可大可小,不想扩大事态罢,要不后来北京人艺政治含量更高的于是之、英若诚怎能进台?蔡正仁回忆录则写著活生生《十五贯》剧情:上海市委宣传部不放行,认为「台湾当局有意刁难」,万念俱灰之下,他赴京越级上告,才得以峰回路转。过程曲折,路程颠簸,但总之到了台湾,演完回沪,汇报不仅有著「第一个到台湾的剧团」光荣,更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台湾的观众热情、掌声、赏识,「(让我们)好像打了强心针,找到知音,一整个有信心了。」(张静娴语)。

在台湾找到昆剧知音

一九八○年代末至九○年代初,传统戏曲跌落谷底,张静娴记得有回在兰心戏院演出,门口一部自行车也没,票口阿姨没好气地说,演什么啊,没人看。蔡正仁也记得,一九九○年在大连演出,舞台幻灯幕刚打出「昆剧」两个字,观众就开始「起堂」(观众走了之意),〈写状〉一唱完,观众走了十之六七,剩下的则呼呼大睡。经济改革大潮扑天盖地而来,人人向钱看,无心关心文化艺术;上昆到了台湾,却得到绝对至高评价,观众「安安静静看戏」,不吝掌声,发亮的眼睛又多来自青年学子,这般冷热对比感受,令人怅然激动,计镇华说,正是李龟年所唱「今日个喜遇知音在」的景况了。

上昆第一次访台让台湾观众惊艳画面,迄今仍让人热血。第一个场地国父纪念馆场地偌大,只卖四成多,演员有点失望,观众却睁大眼睛不敢置信:龙套两列排开,宫灯、军旗直线斜线看过去都是齐的!——台湾当时的京剧可没这般精神——戏曲家魏子云说,上昆好,「连一个螺丝钉都好」。第三天到了国军文艺中心,王芝泉《扈家庄》开打,她腰腿下得又低又软,旋身旋旗像转陀螺儿似没一丝停顿,身段柔美如舞,刀枪把子又利索精悍速度飞快,还能用脚掏翎子!她一边演观众一边鼓掌,最后,大家把手高举到头上,「好—好—」喊得国军文艺中心屋顶都要「炸锅」。同样的场景,回程加演又在国军文艺中心,计镇华、梁谷音《烂柯山》咬著了观众,计镇华浑身带戏,梁谷音「痴梦」疯颠,观众被挠弄得坐不住,全场爆满的人全站了起来,掌声加叫好声加跺脚声都止不了心底的震撼。其他如刘异龙《活捉》、张铭荣《时迁偷鸡》、方洋《锺馗嫁妹》以及主打大戏蔡正仁、张静娴领衔《长生殿》,出出精采绝伦,白氏名言「最好的昆曲演员在大陆,最好的昆曲观众在台湾」成为经典,但此行另有三言:「好事多磨,好戏连台,好评如潮」。

一九九二年后,上昆来台如定期之约,九四年岳美缇带著《玉簪记》翩翩而来,再创高潮,琴师顾兆琪、文丑成志雄、鼓师李小平也有了一票粉丝。九五年中央大学教授洪惟助提议搬演高中国文课本教材《琵琶记》〈吃糠遗嘱〉,原只遗留唱段的〈吃饭〉、〈吃糠〉、〈汤药〉、〈遗嘱〉四折精简为二折,身段重新设计,风靡高中校园。九三年入团的昆三班青年演员,与蔡正仁等昆一班、张静娴等昆二班相差卅岁,俞振飞当年亲选,被寄予厚望,也在九四年随团来台,今日则完全接棒。廿年昆曲台湾行风华看尽,如今彼岸高楼起、钱声涨,昆三班继往承来的责任当下是更重了。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全员集合大搬演  台湾首演四台大戏

为庆祝上昆赴台廿周年,新象主办「上海昆剧团赴台演出20周年庆贺展演」将于一月廿九日至二月三日,于国家戏剧院贴演六天四台大戏、三场折子戏,昆一至昆四班全档上场。

其中四台大戏均为首次来台公演,包括台湾京剧《三个人儿两盏灯》改编的《烟锁宫楼》,台湾提供剧本(王安祈修写)、导演(李小平)、舞台(傅隽)、服装(蔡毓芬),昆三班沈昳丽、余彬、罗晨雪三旦争丽。《景阳钟变》写崇祯皇帝事,根据《铁冠图》改编,黎安主演。《狮吼记》前有浙昆版,这次由岳美缇、张静娴领衔。《邯郸梦》为汤显祖「临川四梦」压卷之作,计镇华主演,不演吕洞宾事,专演卢生黄粱一梦,时空跨六十年。

折子戏亦有可观。《秋江》为全折首见,四支曲牌唱足廿分钟江上追逐、行舟诉情。谷好好、侯哲、吴双、翁佳慧联手《昭君出塞》、《目连救母》,张铭荣《评话》,及《见娘》、《说亲》等均属此地罕见,与《泼水》、《惊变埋玉》等经典俱值得一观。(纪慧玲)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