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慧玲
-
蜉蝣ㄘㄗ
旱溪底曾经滚动的石砾声
肩负国家文化记忆库的官方如果踏实认真,早该好好整理让古稀剧种、音乐得以重新认识的方式再次复育于一方舞台,尽管关心观赏者势必小众,仍须慎大壮为。旱溪溪底仍有生命脉脉,尽管入目都是水泥封阻,人们如何打开思维重新亲水、礼敬自然呢?从漂浮的高架铁道下看凡尘,太多太多真实故事与文化内容,不在建筑那边,在无声的另一边。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代变身-当代戏曲
肉身有限妖不成妖 翻腾怪美赢喝采
传统戏曲以敷演历史与民间传说为主,《西游记》、《白蛇传》等等妖怪主角的戏码遍布各剧种,不管妖怪角色正派反派,总是能以精湛身手赢得戏迷大大喝采。真人扮妖有限制,台湾布袋戏偶发挥奇想,造型声光更是尽情挥洒。台湾歌仔戏的妖怪戏不多,但以演出神怪戏出名的明华园就有不少经典角色。国光剧团的新编戏也做过《狐仙故事》,狐仙三世变女又变男。擅长胡撇仔风格的奇巧剧团把日本妖怪也搬进戏里,《鞍马天狗》造型创意又吸睛
-
蜉蝣ㄘㄗ
未被发明的传统
歌仔戏「传统」并未被发明,廖老师也未宣称自己的表演即代表「传统」。了解廖老师数十年来努力精进歌仔戏表演,或回头思考歌仔戏百年来不断与时代同步改变的现象,至少可援用《被发明的传统》书中一个论点来看待歌仔戏某些「新发明」,也就是,歌仔戏面对旧风俗势微时刻,屡屡产生动力,让新事物有隙可入,时代剧、社会写实剧、胡撇仔、金光变景,都是为适应新旧冲突的美学认知。
-
蜉蝣ㄘㄗ
如此黑暗,如此亲密
部落不再是想像中的「理想」部落,就像乡镇的改变,太多层叠建设抹消了人们原来的生活轨迹,加上认识上的需要,如今有更便捷的部落旅游、工作坊、部落剧场、山野体验,让识与不识的双方短时间接合。但谈及认识,作为智性的理解,我们需要多少背景架构、历史分析、现况说明、主客参照,对照庞大的知识体系及认识需求的起点。我不禁怀想(也怀疑)起当年那漆黑的印记
-
蜉蝣ㄘㄗ
《剧场》里的剧场
主角缄默,观众要从现成物去辨识,一九六五年创刊的《剧场》杂志字体还活跳跳著,十本锁存于展框里,不知谁说话:「征求你做我们的演员。只要你觉得你可以。只要你不敢开口向我们要钱要饭要车票。你可能演的角色,看演出预告便知。」哈,这不就是今日素人演员open call吗?截自杂志里的文字,回声式转回半世纪前,半世纪后素人、乐龄当道,没想到先辈口气却如此叫嚣挑弄。
-
蜉蝣ㄘㄗ
向北的薰烟
有次在松山车站广场,古册戏的出头,暗蒙蒙几十个观众而已,两个男人走到棚脚,听了两三分钟,互相聊起来说,「差去了」,相偕走了。这种厉害的观众在外台戏常见,三言两语就知台上的戏出与角色,算是行家。如今专演传统戏的职业布袋戏班几乎没了,最多只剩文化单位邀请演出。一个世代接续一个世代,永远都有「伤慢」的遗憾,如果不要残留虚有其表的传统,认真来看,还是得把主演身口合一的绝活唤起,哪怕听不懂,也得硬听。
-
蜉蝣ㄘㄗ
撩爱的功夫
眼前这幕,像极一九八○年代侯孝贤电影旷乡少年恋爱男女既压抑又爆炸的怪扭情愫,明明不该直喇喇光天化日上演,却无畏地自在坦然。我好像嗅闻到一股荷尔蒙味,蒸腾著配合中南部天空,好比过往有时在南部田野看路边歌仔戏,浓妆艳抹其实不见得浮夸胜过都市戏班,但「驶目箭」放电功力在艳阳陪衬下,如七彩云霓,更叫人想入非非。
-
蜉蝣ㄘㄗ
看不见的泉州城
多年以来,我一直想望泉州南管音影,因为曾身在彼城,被南音包覆,很难不忆起那周身弥漫的音晕。即至今年看到泉州「空城纪」,固然无一丝音声,画面里光亮的建物、平整的马路也恍如异境,我才猛然想起,那个静好的声音曾经衬著青石板路叩叩的回音才显扬。而青石板路,挖个精光,刨骨剔肉,还给了时间。
-
蜉蝣ㄘㄗ
破在家,还是好出门?
潘京乐怀抱八角月琴,坐在幕边弹唱模样,几乎没印象了。「『前声』潘京乐最神,他会随著剧情人物『演出』,模拟小旦假嗓时,嘴巴噘得小小的,脸蛋随著小旦婀娜神态左右摇晃;剧情紧张时,他瞪大眼神,『演』给其他后场看,锣、板胡知晓,节奏跟著就急促起来。」这般鲜活,挺像作假,廿五年记忆淘洗的结果是,自惭遗忘能力无比嘘稀。
-
舞蹈
夜市身体 饶舌台湾
她╱他们口中或者都喃喃自语,但观众毋须回答或专注,「各自表述」是台湾社会目前的「共识」,《台湾制造》极嘲讽地打脸了自我提问。一、二段演示「我思故我在」,每个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身体,与其说《台湾制造》为观众拼贴了一幅混种的文化身体,毋宁说,我们终究难以找到一个社会身体,可以承载文化、社会、政治、历史的台湾人大写的身体。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象4:地方艺术节开始重视策展 让表演更「接地气」?
策展体现各地创意 拉进观众与艺术的距离
各地艺术节举办多年,往年面貌多是各团制作的巡回大串连,但近年加入了策展概念,让个别艺术节呈现出具自我特色的面貌,如今年首次举办的「跳岛舞蹈节:新竹跳」、邀来前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耿一伟策展的「桃园铁玫瑰艺术节」、基隆「听潮招待所」等。「艺术节就是创造一次人与人相聚的时刻」如何让这样的相遇有更多可能,让艺术与人得到更有意义的互动,是在地艺术节可持续深耕的课题。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象5:传统艺术节目陡增,展现创新力量?
青年接班展长才 缤纷华采奔未来
爱好传统艺术的戏迷、乐迷,可能都有发现这一年可说是传艺演出爆量的一年,而且除了量的蓬勃,更有质的变换,新编创作如潮涌来,更有许多为青年戏曲人才打造的展演舞台,让他们的技艺与创意被更多人看见,这都让我们看见传统往下扎根的实力与努力,同时也看见传统向未来奔涌的张力。
-
演出评论 Review
哀悼戏曲 虚空一场
栢优座版《椅子》虽说荒谬,却更多是讥讽与奚嘲,华丽演绎,不惴不惧。虚空的反面其实是过度认真,如果再犀利些,对戏曲的嘲弄再刻意些,这一堂荒谬底深沉的悲哀就更巨大,睇视著的观众也才会冷直了背,暗自愧惭吧。
-
追忆与悼念 In Memoriam
等待追随的前行者
很多答案,大概从这突至的告别来到才要揭露。就像我们一定忘了,周逸昌回来搞剧场其实已是初老中年近四十岁年纪,他混过的洋墨水、喊过的台湾魂,大概都可海量。他总是闪著奕奕的眼神,又狂抽烟,笑脸迎人,谈起艺术又毐舌狠准。叨叨碎念,用行动与实践在剧场混了半辈子。他是前行者的一代,不曾让人觉得老去。直到今后,关于他的传述,才要展开。
-
特别企画 Feature
培养编剧人才 给资源也要给舞台
相较于中国的剧种繁多,台湾只有京、昆、豫、歌仔、布袋戏、客家六种戏曲尚具创新活力,而相较于现代戏剧剧作家/编剧,戏曲编剧的作品产量也相对较低,一方面是戏曲创新作品市场需求量较现代戏低,也由於戏曲编剧必须仰赖与之合作的剧团提供实践机会,在资源有限、舞台有限的状况下,戏曲编剧的培养更需要政策的介入
-
企画特辑 Special
舞蹈注视:林文中 抵拒的身体飞行《空气动力学》
《空气》是要说什么?意欲描塑空气之轻、身体在空气里的悬浮感,抑或机械文明下,身体反被吞没、下坠?如果身体最终下沉失效,它的抵抗对象是什么?难道是飘带;在编舞家的概念底,重新运作身体一套语汇与体系,是不断连动的纽炼式旋转,这套语法如何表现空气中流动、漂浮,仍应由身体提出提问与解答,但似乎在还未及观赏注视之下,漂浮的主题已由叙事取代,身体成了无意义的代言者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网路时代 评论舞台开阔更多样!
台湾的表演艺术评论从报纸专栏首开先例,平面媒体没落后,逐渐转入网路平台各自发言,从个人感性抒发到培养专业理性批判,可谓众声喧哗,各有立场。评论的累积、演后讨论形成的文本,都是建构台湾表演艺术立论的知识档案,如果我们不当评论的生产也是匆匆流逝观后感而已,则更多好文的产生将足以协助我们观视著台湾的创作力如何、为何,迈向未来。
-
企画特辑 Special
穿越身体记号的游戏性
这出以「胖」为命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身体仅仅成了载体,不在再现角色、情感;形体上的胖,如同记号,可以扩充(增胖)、压碎(减胖)、变化(换装)、去除(裸身),这一连串符号式的加载与剥除,让胖的形象如同造字游戏般,不断繁衍、增生,胖的形体因此溢生了更多想像与「玩」的趣味。
-
企画特辑 Special
写在空间的诗行
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周书毅是诗人的身体,他的身体所欲承载的,是文字的重量,在空间里,在光影里,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动作,都可视为一句诗行,是一个「活著」状态的演绎,是关于描述他自己对living:活生生/现存意义的陈述。
-
企画特辑 Special
一沙河,一世界
《小.结》以极抽象的时空结构,极纯净的身体赋形,布展了一幅兀自流动的小宇宙。因为没有刻意操作观众的感受,并非延引观众进入中介状态的仪式感;也并非纯粹追求去舞蹈化的风景文本,意欲观众产生抒情或欲念。推动七十分钟无机生产布署的关键,在于还原存在的物质状态,在于空间自有能量,在悠悠流逝的时间感里,我们看见一幅几乎没有任何言说目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