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由加拿大太阳剧团掀起的「新马戏」(Cirque Nouveau)风潮,近来在世界各地炒得火热。这种强调以「人」为中心,完全摒除动物演出的崭新表演型态,最早源于一九七○年代法国的另类马戏运动。那是反战、学运、同志出柜、妇女上街头的反抗年代,其中,动物保育也是关注议题之一。人们开始发现马戏团训练动物的方式:鞭子、热水、踢打、禁食等各种残酷手段,非常不人道。再加上「华盛顿公约」在一九七五年生效,管制野生动物的国际买卖。新马戏,便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诞生。

 

「新马戏」可以视为传统马戏的「文艺复兴」,新马戏之所以「新」,在于它给了「马戏」新的定义和艺术性。不同于传统马戏团单纯的动物奇观和特技表演,新马戏讲究舞台视觉、服装设计、音乐使用、剧情舖陈与科技多媒体的结合。特技演员不仅耍特技,在节目中还得扮演角色、叙述故事。新马戏的演出通常由一个具体或抽象的故事线牵引著整场表演,在剧场元素的整合运用下,几个角色明显的人物贯穿全场,软骨功、爬竿、扯铃、水上芭蕾等特技巧妙融合其中。透过表演形式的开发、探索与挖掘,马戏的艺术成分提高了,原本逐渐没落的传统马戏,就这样活了过来。

 

除了发源地法国,加拿大的魁北克,也是新马戏发展的另一个重镇。魁北克的传统马戏团多从美国跋涉而来,但因长年冰天雪地,帐篷搭建不易,因此当地的马戏多以街头卖艺为主,大家熟知的太阳剧团,便是从街头发迹。一九八一年,蒙特娄「国立马戏学校」(National Circus School)成立,开始培养专业马戏表演人才。学校课程不仅侧重技巧训练,更注重艺术性的创造,甚至串连当地具有开创性的表演团体,如「啦啦啦人类脚步」(La La La Human Steps),共同开发马戏丰富多变的表演潜力。此外,太阳剧团在国际站稳脚步,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也让魁北克成为相较于法国,更为人知晓的新马戏重镇。

 

魁北克的新马戏特色在于,它汲取两种文化元素,一方面带有法国新马戏较浪漫的诗意,一方面又吸收美国流行文化,两相交融下,发展出专属的混合味道。而跨界编导人才的加入,也让魁北克的新马戏跳脱窠臼,有了源源不绝的创意。然而,或许是太阳剧团的光芒过于刺眼,许多年轻的新马戏团队,不愿活在太阳的阴影下,他们在题材上深化、形式上冒险,走自己的路、创作自己的特色。例如,即将在今年台北艺术节登场的阿尔冯斯马戏团,即从地方特色寻找灵感。《伐木乐园》以杂技呈现伐木工人的一天,不仅舞台上的杂技道具都从伐木工厂现成运用,表演更传达了魁北克民间生活、文化传说及快要消失的伐木产业议题,使得该剧在热闹之余,别有深意。本期「魁北克疯马戏」特别企画就要带读者看见,魁北克新马戏在太阳剧团之外的另一片天。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