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华兹的作品中,戏剧、舞蹈、音乐、物件与多媒体等元素的交互运用,看似各自独立,却又彼此交融;多焦点的场面调度与叙事线条,众声喧哗,宛如意识流般自由浮现。洛华兹说:「在剧场使用其他媒体是很危险,而且大多数对这些媒体都不太尊重。藉著将剧场只有一个核心的想法,改成根本没有核心,而是有一系列的非核心,我在剧场中发现了自由。」
崛起于一九八○年代,被归于「法兰德斯新浪潮」(Flemish New Wave)的艺术家,尼德剧团(Needcompany)编导杨.洛华兹(Jan Lawyer)的作品,同样具有难以被定义的特质。例如,洛华兹的代表作《伊莎蓓拉的房间》Isabella’s Room(2004)就曾拿下法国评论家颁发的舞蹈奖、加拿大蒙特娄的戏剧奖及法德兰斯地区的最佳剧本奖。《伊莎蓓拉的房间》到底是戏剧、舞蹈还是音乐剧场?教人难以归类。
集体创作「非核心」 找到剧场的自由
一九五七年出生于安特卫普,杨.洛华兹年轻时于根特美术学院(the Academy of Art in Ghent)修习绘画。一九七九年,他和一群同为视觉艺术出身的成员,成立剧团“Epigonenensemble”,深受现代美术的思潮影响,以集体创作的方式工作。一九八一年,“Epigonenensemble”改名为“Epigontheatre zlv”(无领袖集团),发表了六部制作,打响名声。杨.洛华兹也因此成为八○年代前期,法兰德斯社群改革浪潮的一员大将。一九八六年,他和编舞家Grace Ellen Bakey相遇,才正式以「尼德剧团」为名,以布鲁塞尔为基地开始向外发展。
尼德剧团的团名“Needcompany”,揭示了洛华兹的创作精神“I need company”。洛华兹的合作对象,通常来自不同领域,有舞者、演员、音乐家等,在作品的排练过程中,一起工作的伙伴必须付出大量时间培养彼此的了解和默契,因此每个团员的特质是否能够相容,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尼德剧团的第一个作品《必须知道》Need to Know到今年在亚维侬艺术节上演的《七十六号市集》Marketplace 76,都是在多元开放的基础下完成的作品。
在洛华兹的作品中,戏剧、舞蹈、音乐、物件与多媒体等元素的交互运用,看似各自独立,却又彼此交融;多焦点的场面调度与叙事线条,众声喧哗,宛如意识流般自由浮现。洛华兹说:「在剧场使用其他媒体是很危险,而且大多数对这些媒体都不太尊重。藉著将剧场只有一个核心的想法,改成根本没有核心,而是有一系列的非核心,我在剧场中发现了自由。」
明亮轻快节奏中 探索暴力、爱、情欲及死亡
九○年代,洛华兹与女演员薇薇安.德.慕因克(Viviane De Muynck)合作「蛇歌三部曲」(The Snakesong Trilogy),大获好评。十年后,两人再度合作的《伊莎蓓拉的房间》(2004),让洛华兹的导演生涯站上巅峰。该作品与二○○六年的《龙虾店》The Lobster Shop及二○○八年的《麋鹿之屋》The Deer House,并称为「悲伤/快乐的脸」三部曲( Sad Face / Happy Face),是洛华兹对于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的深刻观察与省思。三部曲选择的说故事方式都不同:首部曲以线性叙事,处理对于过往的追忆,二部曲借由梦的蒙太奇形式,拼贴一场关于未来的噩梦,三部曲则透过真实与虚构的辩证,回到当下现实。相同的是,三部曲皆以明亮轻快的节奏,传达暴力、爱、情欲及死亡等沉重议题。
洛华兹表示:「我过去常常作『黑暗』的作品,直到《伊莎蓓拉的房间》,成了某种转捩点。因为我发觉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无比沉重,而且,我父亲又刚刚去世。因为这样,我需要作一个『白色』的作品。我希望人们看的时候可以有好心情。」他强调:「我无法傲慢地想改变世界,但透过艺术的想像力,至少可以安慰自己,世界并没有太荒谬。」
强烈的视觉化倾向,是比利时当代剧场的一大特色。美术出身的洛华兹,亦一手包办舞台景观和多媒体影像,而他所使用的装置媒材,经常颠覆传统舞台设计的思维。例如,「悲伤/快乐的脸」三部曲的空间,共用一个宛如现代美术馆的展场,《伊莎蓓拉的房间》的摆设是非洲部落的文物,来自他父亲的收藏,《龙虾店》的场景,可以见到许多特殊的立体造型;《麋鹿之屋》则布满许多麋鹿及鹿角雕塑标本和特制的毛皮衣料。
跨足美术、电影与剧场 艺术创作自由灵活
除了剧场之外,今年五十六岁的洛华兹,同时活跃在美术、策展、电影等领域。二○○二年开始陆续受邀参加联展的他,终于在二○○七年于布鲁塞尔首度举办名为「放荡不羁」(RESTLESSNESS)的个展,展出他一九九六年至二○○六年的美术创作。洛华兹从八○年代末就开始在拍短片,重要作品有《来自亚历山大》From Alexandria(1988)、《意象样本》Sampled Images(2000)、《C歌》C-Song(2003)等,二○○二年他更完成一部剧情长片《金鱼游戏》Goldfish Game(2002),并受邀参加各大小影展。
对洛华兹而言,剧场为个人创作的媒材之一,展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灵活和自由度。以《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sches Theater(1999)一书知名的德国学者雷曼(Hans-Thies Lehmann)认为,洛华兹的作品是后戏剧剧场空间的代表之一,「另一种后戏剧空间的形式可以在杨.洛华兹的作品中发现。在这里,身体、姿势、姿态、声音与动作都从原有时空连续状态中撕裂出来,重新被拆散再连结在一起,形成一种静态画般的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