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兰的「梦想剧场」的《丑角之梦》将演绎自中古欧洲流传至今的剧场乡野杂谈。(飞人集社 提供)
即将上场 Preview 温州、永康、大稻埕 看戏趴趴走

超亲密小戏节 艺术家奇想玩「物件」

今年的超亲密小戏节以「物件剧场」命题,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共同以「物件/偶」为元素,发表创作。在国际节目部分邀来「玩具剧场」、「默剧与偶戏」、「物件(材质)剧场」形式发展成熟的团队,国内演出则邀请台湾六位资历丰富的剧场人加入创作,让现代剧场语言和偶戏对话或拆解重组。演出场域更首度加入了气氛古老的大稻埕,让人格外期待在此能看到什么样的小戏风景!

今年的超亲密小戏节以「物件剧场」命题,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共同以「物件/偶」为元素,发表创作。在国际节目部分邀来「玩具剧场」、「默剧与偶戏」、「物件(材质)剧场」形式发展成熟的团队,国内演出则邀请台湾六位资历丰富的剧场人加入创作,让现代剧场语言和偶戏对话或拆解重组。演出场域更首度加入了气氛古老的大稻埕,让人格外期待在此能看到什么样的小戏风景!

2013超亲密小戏节

10/4~6  19:30

10/5~6  14:30

台北 温州街区

10/9~11  16:30

10/10~11  13:30

台北 大稻埕街区

10/11~13  19:30

10/12~13  14:30

台北 永康街区

INFO  02-23378859

「微型剧场」成为近年国内表演艺术的另类趋势,从河床剧团的「开房间」计划、再拒剧团的「公寓联展」,到飞人集社的「超亲密小戏节」,虽各有不同的美学脉络与创作观点,却不约而同地诉求比小剧场更小的近距离观演经验。其中,今年迈入第四届的超亲密小戏节,更将展演引入城市的咖啡馆、画廊、餐厅等迷你空间,以「少/小/亲密」连结生活与剧场,实践城市即剧场的想像。策展人石佩玉表示,现今的演出制作多定调为「大/多/远观」,超亲密小戏节反向操作,看似赌气,实为对创作生态的反动。

首度走到大稻埕  走路看戏是特色

超亲密小戏节以「物件剧场」命题,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共同以「物件/偶」为元素,发表创作。石佩玉表示,相较前三年以跨界组合为节目策展方向,今年小戏节邀请台湾六位资历丰富的剧场人加入创作,让现代剧场语言和偶戏对话或拆解重组。而国外节目则著重在邀请形式发展成熟的团队以为对照,包括「玩具剧场」、「默剧与偶戏」、「物件(材质)剧场」等,丰富多元。

「走路看戏,看戏走路」也是小戏节的特色之一,观众将成为城市的旅行者,在移动中「中场休息」。今年小戏节将在「永康街区」、「大稻埕区」、「温州街区」三地展开,路程中将沉浸在日殖民的蛛丝马迹、台湾历史的常民切面、杂揉各文化的创意基地。

玩具剧场、丑角默剧  国际节目形式成熟

三出国际节目的来头不小,来自荷兰的「克林姆纸剧场」(Grims Paper Theater),创立至今卅年,历来作品集结成书,早已成为欧洲「玩具剧场」的经典教材;该团位于中世纪古城第芬特尔市的「纸剧场」,仅能容纳十五名观众,是当今西欧最小的剧场。纸剧场的艺术家费利兹(Frits Grimmelikhuizen)从不使用语言,他热爱将电子声响、古典乐及环境音效融于一炉。此次来台的《循环》是一部向神圣自然致敬的作品,尽管人类不断破坏环境,扰乱生态,但大自然依然屹立甚至益发强壮。费利兹以「玩具剧场」的形式,传达周而复始的循环概念,准确且饱含哲理。

同样来自荷兰的「梦想剧场」(Theater of Dreams) 以叶伦.博尔文柯(Jeroen Boerwinkel) 和罗拉.海茉丝(Laura Hamers)为主要创作者。他们致力于研发身体说话方式,用想像力拓展动作语汇的各种可能。《丑角之梦》述说一位成天饮酒作乐,把周遭一切都当玩具的中世纪丑角,每当沉入梦乡之际,总会梦到玩偶活了起来。融合默剧、偶戏、面具等表演元素,《丑角之梦》传神演绎自中古欧洲流传至今的剧场乡野杂谈。

美国克里斯.葛林(Chris Green)与艾琳.欧尔(Erin Orr),去年受小戏节之邀,来台开设工作坊与,今年则与台湾剧场工作者共同创作演出。《蛇来的那一天》以厨房、走廊、院子为空间,三个彼此互相影响的环境同时上演、交织、碰撞,创造一出关于家庭生活的小品。该剧充分运用环境特性,巧妙连结物件的意义——物件是道具、是演员,也是空间,同一种材质,有无限玩法。

剧场人玩物件  擦出奇幻火花

国内节目则邀集了台湾偶戏创作者、小剧场导演及多媒体艺术家,大胆玩「物件」,带来更自由、开阔的偶戏想像。无独有偶剧团团长郑嘉音与陶艺家吴其铮合作,《陶气》挑战用粗犷、沉重的陶材质来制偶,颠覆传统偶戏讲求轻巧坚固的材质特性。台原偶戏团罗斌与伍姗姗的《女人回家的地图》,透过仗头偶、物件和装置,展开一张女性的自我认同与寻找过去的路程。《在肉铺里学写一首诗》由有「操偶神手」封号的薛美华与剧场导演傅裕惠联手,要观众从死亡里反思,看向生命的起点与终点,死亡该是我们所熟悉的事。

小剧场编导王玮廉的《大学生伊凡的故事》,是小戏节中唯一以文本出发,再发展物件语言与形式的作品。该作以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杰作《大学生》为文本,叙事从小小的空间和短短的时间中延展开来。多媒体剧场艺术家周东彦的《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时光》,则打破小戏节向来的手工细致感,用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智慧型手机」,呈现物与人反转的世界。擅以文学入戏、风格强烈的莎妹剧团导演Baboo,借由《一一》解构、重组物件的功能和意义。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