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吉兴(许斌 摄)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小剧场学校」创办人

温吉兴 把从剧场体会到的给出去

一九九○年代时,他是台湾前卫小剧场团体「临界点剧象录」的主力成员,与传奇导演田启元一起创作,也在田启元因病过世后,撑起剧团继续走下去。曾经离开剧场,温吉兴再回来则是与昔日临界点老友一起创立了「小剧场学校」,让想学习的演员有地方去「学」,让学生透过与拥有十几年经验的讲师共度课堂,不仅学习他们的剧场技术,也体会他们对剧场的态度。

一九九○年代时,他是台湾前卫小剧场团体「临界点剧象录」的主力成员,与传奇导演田启元一起创作,也在田启元因病过世后,撑起剧团继续走下去。曾经离开剧场,温吉兴再回来则是与昔日临界点老友一起创立了「小剧场学校」,让想学习的演员有地方去「学」,让学生透过与拥有十几年经验的讲师共度课堂,不仅学习他们的剧场技术,也体会他们对剧场的态度。

小剧场学校《昆西莫多》

2013/12/19~21  19:30   2013/12/21~22  14:30

台北 牯岭街小剧场

INFO  02-33939888

一九九三年,临界点剧象录剧团艺术总监田启元,编导了后来奉为经典的《白水》,温吉兴饰演白蛇。他说,他其实不知道当时自己在演什么,但又看到观众很能够接受这个角色。可以说,数算这廿一年来的剧场生活,他都是为了要搞清楚那时「为什么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时序拉回与《白水》同年,不过较早上演的《平方》。他以往的话剧概念在那一回被颠覆;舞台上没有景片、沙发或任何写实的道具,异常简约。「演员只穿小白短裤,舞台几乎没有布景或多余的东西,用非常缓慢的速度在移动……」温吉兴这么叙述他被「吓到」的启蒙经验。那时身为工作人员的他,还趁著大家去吃午餐时走上舞台,像演员一样慢速行走,结果没有三四步就晃倒,让他惊觉:「哇塞!原来这是需要身体训练的。」

于是他加入临界点,开始漫长的剧场之路,这条路上撇不开营运已然停摆的临界点,划不掉一九九六年去世的田启元。退伍后曾给自己三个未来选项的他,最后仍然「选择」剧场。

从田启元过世到志同道合剧展

田启元去世的那一年,也是温吉兴入伍的第一年。他说:「退伍前,我每个礼拜放假几乎都是回临界点,可是临界点已经没有人了,我一个人坐在空空的排练场,一整个下午,没有一个人。」

退伍后他回到临界点,与雷若豪等人筹备「志同道合剧展」,打定主意一个月演一出戏,也借机把当时临界点弥漫的悲伤气氛洗掉。「因为我不喜欢人家说,临界点树倒猢狲散。」他说。

第一份企画书,不会用电脑的他花了两周才一字字敲完,但到第一次拿到补助(六万元),已经是送到第六份企划书的时候了。接下来好几年,临界点经历了一段异常热闹的时期,从最初三、五个人固执地每个月创作一出戏,到后来有六、七十人来来去去,补助也愈来愈多。这时候,温吉兴却觉得累了,便将行政工作交接给团长詹慧玲。离开临界点后的一年半之内,他连续接了十六出戏,「也是想趁此忘掉什么吧。」他说。

○六年,临界点在民乐街的空间正式结束营运,温吉兴一个人住在东区的顶楼加盖,起初没有戏可以接,后来才开始接触影像拍摄,慢慢可以养活自己。逐渐稳定后,他搬到新店的公寓,除了演戏外,过著一周只出三次门「打牌、打棒球、上教会」退休般的生活。直到有天他发现「惨了」,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的「心」不在剧场了。

拉临界点成员一起成立小剧场学校

多年来,有许多他口中的「小朋友」(十八到四十岁都有),总是在演出后请他提供表演上的意见,他常常讲到对方哭。温吉兴觉得他们难过的是,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学,因为这样才有可能在舞台上把表演「做完」。

看到这样的空缺似乎是被需要的,温吉兴说:「我能给嘛,我也什么都没有,能给的也就这些。」他便把张吉米、王玮廉、林文尹、李建隆等以前临界点的成员拉下水,挂牌成立「小剧场学校」。

温吉兴说:「我也不觉得应该要上了课才能做表演,可是光台北市就有几百个团,导演在两、三个月内要排戏又要教表演,是不可能的。演出是很消耗的,如果演员在当中没有学习到事情,经历就是空白的,因为表演是要累积的。」

小剧场学校最早只是一期三个月的课程,透过脸书宣传招来十名学生,其中有五位是曾被他批评过的;结束后,同一批人接著进行第二期课程,就这样到现在,已经扩充为一到三年级,加起来有数十人的师生规模。课程规划上,一年级有七、八位老师带身体训练,一周两堂,一年下来将近一百堂。二年级是多元课程,内容包括书法、哲学、纪录片等;三年级不上课,而是写计划书,去做展览规划、演出、创作都好,同时找一位指导老师。

这些看似长远的规划,原先并不在温吉兴的预料内,但学生就一直透过口耳相传报名、征选进来,有些是科班,更多来自各行各业、想要上台表演的人们。他不会自我膨胀地以为这真的是间学校,也自认无法给学生一个表演「系统」,他能做的,就是尽量提供各式各样的课程,重点在「传承」,让学生透过与拥有十几年经验的讲师共度课堂,不仅学习他们的剧场技术,也体会他们对剧场的态度。

让「演员的自觉」传给学生

「我常常跟学员讲我是怎样准备演员的工作。演《阳台》(2004)时,我每天早上用餐后开始读剧本,每天读,下午花三、四个小时,起码看著剧本念十遍、廿遍,晚上排戏,然后做笔记,回家洗澡睡觉,隔天重复,维持两三个月。」

〈演员的准备〉、〈角色的建立与卸下〉……这些温吉兴于二○○四到二○一一年间发表于部落格「剧场猩猩」,累积近两百篇的笔记所反照出的「演员自觉」,几乎都浓缩在前面那段话了。「我不觉得我在吹牛,也不是炫耀。每次跟他们讲,我可以从他们眼神看到,他们也想这么做。但现在的小剧场已经不可能这样了。」他说,语气逐渐转弱。

十一月初某一晚,我从牯岭街小剧场外围阶梯上二楼,预备看戏。有个人正用黑色垃圾袋黏成一大片遮雨棚,抬头一看,原来是温吉兴。他抵著细雨,填补某种空缺似地为学生的制作而工作著。这位在访谈时说了好几次「我能给的也就这些」的剧场演员,这么多年来,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很多……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台东人,就读文化美术系时加入话剧社,大四那年社长吴威德邀来田启元指导该届大专杯话剧比赛,两人首度认识。

◎ 1993年加入临界点剧象录。田启元过世以后的1998年,温吉兴退伍后回到临界点,亦负责主要行政工作,担任演员的时间相对减少,直至离开剧团。

◎ 剧场演出:《白水》、《阿女.白色玛格丽特》、《同志光阴》、《蝶变》、《繁花圣子》、《阳台》、《四月望雨》、《逆旅》等。

◎ 电视演出:主要为客家电视台「恋恋旧山线」、「肉身蛾」、「插天山之歌」、「月满水沙涟」等。

◎ 2011年与王玮廉、张吉米、禤思敏、林文尹等成立「小剧场学校」,希望创造以「人」为本的小剧场环境,长期培训剧场演员及工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