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dlam的四个演员诠释《圣女贞德》里的26个角色。(Micharl Mallard 摄)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同时演两戏 演员演技大挑战

同时演两出戏,对以身体程式演出的戏曲演员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对讲究自然生动的西方剧场,就是演员的一大挑战了!最近纽约有几档一台演双戏的制作,在戏码选择上分别都有足以两相串连的主题,而演员一人饰多角、易于更换的布景设计等,都是制作的大挑战。

同时演两出戏,对以身体程式演出的戏曲演员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对讲究自然生动的西方剧场,就是演员的一大挑战了!最近纽约有几档一台演双戏的制作,在戏码选择上分别都有足以两相串连的主题,而演员一人饰多角、易于更换的布景设计等,都是制作的大挑战。

我们看好演员在台上表演,常常会赞以是「自然生动」,但是对演员来说,要记诵那些台词、走位、舞台动作,达到成为肌肉记忆的一部分,需要很大的功夫,所以不少演员在上台前,都会养成一些固定的习惯,让自己的身体能顺利唤起这个记忆。

但是,纽约现在竟然有不少演员要打断这个身体记忆。他们给自己设下更大的挑战,不只演一部戏,而是同时演两部戏。在百老汇剧场里,两位英国爵士伊恩.麦克连(Ian McKellen)和派屈克.史丹沃(Patrick Stewert)演出《等待果陀》和品特的《无人之地》No Man’s Land;马克.劳伦斯(Mark Rylance)率领英国的环球(Globe)剧团演出《第十二夜》和《理查三世》;在外百老汇有Bedlam剧团演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萧伯纳的《圣女贞德》;公共戏院(Public Theater)上演《Apply家庭》四部曲;行动剧团(Acting Company)则是把《哈姆雷特》与英国当代名剧作家汤姆.史都帕(Tom Stoppard)的《吸血哈姆雷特》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同时演出。

戏码安排上有一致主题

由同班人马同时演出两个以上的剧,英语里叫做“repertory”,源自过去的戏班,箱底藏了几套熟悉的剧码服装,演员不必排练也可即时上演。在《哈姆雷特》里就有这样一段戏,他问进了宫的旅行戏班能不能演The Murder of Gonzago,又问他们如果他加几段新台词,他们能不能即刻学会演出来。这种在固定戏码上随机应变的能力,过去是演员非有不可的本领,好比《红楼梦》里《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回里,文豹在旧的台词里加一段骑马进去跟荣府老祖宗讨果子吃一样。

然而,现在愈来愈少有这种旅行戏班或是王府里自己养的戏班,需要随时准备著上戏;纽约也没有什么剧团能有固定的人马及场地,不限期地把几出戏轮流演出,所以repertory就成为比较新鲜的节目。

既然是非常态,在戏码安排上就要有讲究,让轮流搬演的戏之间,多少有一致的主题。从这个角度来说,《Apply家庭》四部曲是最顺理成章。美国剧作家理查.尼尔森(Richard Nelson)创造出的这个家庭故事,包括四个成年的兄弟姊妹、一个伯伯及他们的现任前任伴侣,四部曲每一部都是一次在他们纽约上州的老家中晚餐的聚会,从第一部That Hopey Changy Thing发生在○七年欧巴马首次当选总统的开票之夜,最后一部Regular Singing是今年甘迺迪总统遇刺五十周年。他们虽然都是东岸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但政治光谱占有不同位置,加上对人生选择的歧异,所以虽然彼此关心友爱,但聚在一起也有许多磨擦。这四部曲每部首演,都定在故事发生的当晚,这让尼尔森可以不断根据时事修改对白,前三部曲之前都演出过,今年才第一次合著演。

史都帕以《哈姆雷特》里的两个边缘角色——王子的同学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为本编出的故事,从他们两人的眼睛,来看宫廷里的人物和发生的一切。和《哈姆雷特》合演,让观众更能体会史都帕的机巧。至于品特,可说是贝克特黑色幽默的嫡传弟子。

至于Bedlam的《哈姆雷特》和《圣女贞德》,是以同样的极简手法来诠释,过去是分开制作,因为颇受好评,今年换了一个稍大的剧院,所以两部一起演。而环球剧团两部戏都以劳伦斯(前剧团总监)挂头牌为号召,强调的是以莎翁时代的手法诠释,包括全男班、有现场音乐等。

演员的背词大挑战

合演一个最重要的好处,当然是赚钱,可以让观众花钱看两次。但是对演员来说,也难免有自我挑战的企图。尤其是像Bedlam只有四个演员诠释所有角色,演的两部又都台词超多,困难自不在话下。不过两部戏轮流演,在布景设计上,就要考虑到能否快速换景,因为纽约剧场几乎没有后台存布景的空间。外百老汇布景通常很简单,还不成问题,两个百老汇制作就要特别当心,不能让观众觉得寒酸。好在环球剧团强调用十七世纪的舞台技术本来就不能太花俏,《果陀》更是著名的只有一棵枯树,这个制作甚至被剧评家批为手笔太大,不合原意。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