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戏启示录》中「戏中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多个时空毫无窒碍地穿插并置,将戏里戏外、虚实之间组成一个血肉相连的有机体。(屏风表演班 提供)
戏剧 屏风《京戏启示录》 李国修叙事美学颠峰之作

戏中戏中戏 从遗憾到传承的舞台、人生

首演于一九九六年的《京戏启示录》,在多重时空并置跳跃的剧场叙述结构上,达到空前的高度,成为李国修二十年创作生涯重要代表作。屏风二十年再度搬演,李国修说,除了沉潜和自我反省,也让他重新发现这出戏内在蕴含的深层意义──传承和遗憾。

首演于一九九六年的《京戏启示录》,在多重时空并置跳跃的剧场叙述结构上,达到空前的高度,成为李国修二十年创作生涯重要代表作。屏风二十年再度搬演,李国修说,除了沉潜和自我反省,也让他重新发现这出戏内在蕴含的深层意义──传承和遗憾。

屏风表演班《京戏启示录》典藏版

11/3    7:30pm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艺厅

11/10    7:30pm  中坜艺术馆音乐厅

11/11    2:30pm  中坜艺术馆音乐厅

11/17    7:30pm  嘉义县表演艺术中心演艺厅

11/18    2:30pm  嘉义县表演艺术中心演艺厅

11/24    7:30pm  新竹县文化局演艺厅

11/25    2:30pm  新竹县文化局演艺厅

12/1    7:30pm  台中市中山堂

12/2    2:30pm  台中市中山堂

12/8    7:30pm  高雄至德堂

12/9    2:30pm  高雄至德堂

12/26~30    7:30pm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12/29~30    2:30pm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12/31    9:00pm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INFO  02-29382005转806

暗场中京剧锣鼓声急促响起,大幕一启,舞台上由屏风表演班扮演的风屏剧团,正在彩排民国三十五年的梨园戏行「梁家班」的故事,梁家班又在勾栏上排演改良传统老戏《打渔杀家》;风屏剧团团长李修国因彩排中断,回忆起中华商场与他那一辈子做戏靴的父亲相处的陈年往事。日渐凋零的京剧、濒临解散的剧团、拆迁的中华商场、没落的戏靴手艺,穿引出剧团和戏班子、古与今、现实与虚构的参照对比。这出首演于一九九六年的《京戏启示录》,虽然同属「风屏」系列,却超越前两出戏中戏的格局,在多重时空并置跳跃的剧场叙述结构上,达到空前的高度,成为李国修二十年创作生涯重要代表作。

半自传式作品,纪念逝去的父亲

屏风二十年再度搬演《京戏启示录》,李国修说,除了沉潜和自我反省,也让他重新发现这出戏内在蕴含的深层意义──传承和遗憾。「我常站在不同时间点检视自己,九六年创作这出戏,为的就是弥补一个遗憾,因为父亲的逝去,我往后人生的努力和成就,他都来不及看见,所以透过这出戏,纪念我的父亲。」这部李国修半自传式的作品,戏里,他传达了父亲的人生态度与处事精神,父亲灯下辛劳,无怨无悔的背影,终夜反复的敲鞋声,浓厚山东莱阳腔娓娓道出的人生哲理,还有他讲的那一个京戏班子从兴盛到没落的故事,永远驻足在李国修的心头,一点一滴都成为舞台上的创作素材。

《京戏启示录》最为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国修繁复的说故事手法,「戏中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将中华商场、风屏剧团、梁家班等多个时空毫无窒碍地穿插并置,戏里戏外、虚实之间组成一个血肉相连的有机体。李国修表示:「我偏好『戏中戏』的题材,因为我始终认为舞台上戏班子的人情世故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戏班子在舞台上搬演一出戏,戏里戏外都在反映现实世界的人生即景。」也由于这样的形式,演员必须以纯熟技巧在不同场景和角色间层叠转换,其中尤以李国修所饰演的风屏剧团团长李修国,回忆自己与父亲的过往片段时,时而叙述,时而入戏扮演自己的父亲,在不用任何道具的帮衬下,快速跳接、出入自如,最令人动容。

下一个十年,要「说什么故事」!

这些年不停地创作,不停地发表演出,反复浮现李国修脑海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演这个剧本?」、「这个剧本跟这个时代有什么关系?」他期待透过个人的成长经验,唤起多数人相同的生活体验,由个人的记忆延伸至总体记忆的翻寻:一栋被拆掉的建筑物中华商场跟你童年被拆掉的老家有什么差别?它再度拆掉了你曾拥有的过去;戏中梁老板以不伦之恋代替自己混乱的心境,寻求慰藉的出口,和现今社会的两性关系,又有什么分别?李修国不愿学唱戏,学做戏鞋跟你不想继承父亲苦寒的行业有什么不同?满满一舞台的戏,戏里尽是创作者的往事与回忆,戏台下激发的是观众对生命的启思。

在屏风历年发表的三十六个作品中,李国修写了三十出戏,且兼任编导演,他形容自己是个「不幸福的创作者」,被分裂成多重角色扮演、马不停蹄的创作步伐也因外在因素牵绊,让他得时常停下来,沉潜后再往前走。面对下一个十年,李国修的关注面向从「怎么说故事?」转移到「说什么故事?」,他强调「说什么比怎么说重要!」在这个不注重传承,充满撕裂、断裂感,对生命无感的年代,李国修不禁透过创作,提出他对传承的焦虑感及面对纷乱时局的喟叹:「我们还能失去什么?」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