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忠衡(林敬原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看!音乐剧的流行密码 流行音乐剧/台湾篇

创作人说话 乐评人、音乐剧编剧 杨忠衡

要让「剧中有乐 乐中有剧」

相较于果陀剧场梁志民多次与流行音乐人合作,所打造的流行音乐剧,近来从乐评人投身音乐剧制作行列的杨忠衡,却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从《梁祝》、《世纪回眸-宋美龄》、到六月中甫上演的《四月望雨》,杨忠衡陆续接下大风剧场这几出音乐剧的编剧,外界看不透这个乐评家的「转型」,其实这一切是要确保出出作品「剧中有乐,乐中有剧」。

从音乐的角度去思考剧本

二○○三年,杨忠衡写好《梁祝》的音乐剧提案,与几个剧团洽谈,却都获得否定的答案。因为古装音乐剧,被认为是票房毒药。后来当时两厅院主任朱宗庆看好此剧,由两厅院出面制作,让这出钟耀光编曲、杨忠衡编剧的爱情故事站上国家剧院。且受好评,隔年又加演了一次。

杨忠衡的《梁祝》之所以不同于过去其他台湾本土的作品,就在于全剧是由音乐的思维出发。除了钟耀光提出从中国南方的音乐取材,杨忠衡也将音乐放入文字之中。「我虽然是编剧,但是仍是从音乐的角度思考剧本,因为在写作时,我就将音乐可能会造成的效果、节奏放进去。」杨忠衡说,虽然外界有人批评他的剧本角色的刻画不够深刻等问题,但这是顾虑音乐时必然的问题,他只有去面对,并持续磨合。

过去,音乐剧作曲者主要出身流行乐界的作曲、编曲,并没有特定音乐剧倾向,虽然此举包容了多元音乐类型的可能,但却难保和戏剧情节紧密结合,换句话说,标准歌中有戏、戏中有歌的「剧乐」,是一般流行歌作曲者无法企及的。杨忠衡认为,乐界人士要吸收更多舞台实战经验,流行乐界有必要向严肃乐界取经学习。

下次要尝试都会风格的音乐剧

他多次和年轻作曲家冉天豪合作,虽是业余出身,但之前长久浸淫于歌剧和音乐剧的世界中,使他对组织一部合乎规格的音乐剧具有更坚实的概念。虽然每次都有新的进步和尝试,杨忠衡强调,环境给作曲家和戏剧互动的机会仍不够多,无法快速累积进步,音乐剧仍需更多的投资与创作,才能有新的生命。

杨忠衡说,他期待在每次作品尝试不同的风格和题材,在以邓雨贤的台湾歌谣为本创作的《四月望雨》之后,下个阶段他想尝试都会风格的音乐剧,除了给观众新的感受,也颠覆外界对他的印象。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