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劉守曜

相關文章 29 篇
  • 「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雖是在攝影棚錄製,但也可讓此錄像與劇場空間疊合,就算作品已封箱,仍可在影像中再度重演。
    焦點專題 Focus

    數位未來 改變你的表演藝術「觀」

    在無法進劇場看演出的當下,許多創作者與團隊選擇將過往錄影開放觀賞,或舉辦新作線上直播,除針對當下觀眾進行宣傳並維持疫情後的消費意願外,表演藝術影像其實一直面對著另一群存在於未來的觀眾:「研究者」,這廣義地包含了所有想要了解表演藝術脈絡的觀眾群。而現行的表演藝術記錄方式,其實難以滿足未來觀眾的需求,透過新科技如VR的介入,則能保留更清晰的「表演」細節。透過對不同技術的探索,不只是開發新的可能性,也是在反思過往表演藝術所習慣使用的記錄媒材,如何形塑人們對「真實」、「表演」的想像與認知。

    文字|吳孟軒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近未來的交陪》展覽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一

    面對現況焦慮 面對歷史記憶

    總結二○一七年的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作品,第十六屆的台新藝術獎選出了三項大獎,並於六月二日舉行頒獎典禮。這次的年度大獎是由龔卓軍領軍的策展團隊策劃的《近未來的交陪》奪得,視覺藝術類大獎由藝術家姚瑞中的個展《巨神連線》拿下,布拉瑞揚舞團《無,或就以沈醉為名》則獲得表演藝術類大獎。決選評審劉守曜指出,此屆作品大體呈現兩個面向:一是對於現況的焦慮,二是企圖解決與過去(歷史)相關的記憶。

    文字|陳茂康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劉守曜《Shapde 5.5》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直面觀者 追問生命與禁忌

    相對於歐陸對裸體演出的坦然,相對保守的台灣,對這類呈現依然不免有相當程度的禁忌心態,於是舞台上的裸體不只是展示一則純然的肢體語言、身體美學課題,也有其社會、政治的面向,甚而觀看本身也處於變化之中。不管是在行為藝術表演或舞蹈戲劇演出中,創作者以各種不同的美學與身體思考出發,是一則則創作者、表演者乃至觀眾如何逾越各種不可能性、社會禁忌、生命追問的故事。

    文字|吳思鋒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劉守曜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無遮蔽的身體 創作的誠實與真實

    舞者、劇場演員 、 導演 劉守曜 透過裸體 釋放內在靈魂

    表演者的身體,是舞台上最重要的元素,裸身演出,卸下的不只是衣服,更是種種社會的、外在的遮蔽物,誠實面對當下的自己。 四位劇場/舞蹈工作者劉守曜、法蘭克.迪馬可、李貞葳、蘇文琪,當他/她們在作品中呈現裸體時,思考的是什麼?想說的是什麼?

    文字|張慧慧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吳美恩的《自話像》以個人中心思想爲主軸,發展而成一「單元劇舞」。
    近期演出

    劉守曜、吳美恩「個體戶聯展」

    一小批不滿旣存於周遭表演環境的藝文工作者,自九三年開始,在台北以克難的物質條件發表了諸多實驗性強烈的表演製作。 於本月率先登場的是由資深小劇場演員劉守曜與舞者吳美恩分別担綱的《觀自在》和《自話像》。劉守曜將在《觀》劇中以「一具身體」,獨挑男女二角的飾演和時空場景的切換。 吳美恩的《自話像》則是一場以她的中心思想爲主軸的「單元劇」。這一系列陸續尙有鼓舞、心理劇、南管彈唱、記錄片、多媒體裝置等表演的「個體戶聯展」,構成觀察、批判和衍化此間表演藝術生態的實驗場。

    文字|吉訶德
    第4期 / 1993年02月號
  • 《日蓮》時而呈現濃厚的舞蹈色彩,時而籠罩在現代劇場的戲劇氛圍。
    即將上場

    臨界點《日蓮──喃喃自語的島》

    《日蓮》一劇是由鄭志忠〈喃喃自語的島〉詩作出發,經過田啓元排練整理,轉化為以音樂肢體為主的強烈風格化劇場作品。 「日蓮」本意為一心一意求得涅盤的生命所遭遇的種種變形和經歷,時而如泥澤蟲魚、時而似花木蒞風、時而如天龍鬼神、時而似人非男非女。殘障演員阿忠的肢體變化,在劇場中獨具特色,另一演員劉守曜則是小劇場的資深工作者。整個作品由田啓元做形式和結構上的整理,最後呈現出一個舞踏色彩極濃,又籠罩在現代劇場的戲劇氛圍。有佛號、咒語、無意識人聲交互出現,使演員聲音的開發及表現有新的創意和嘗試。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 《鏡修羅》展現劉守曜浸淫劇場表演的深厚功力。
    即將上場

    光之片刻表演會社劇團《鏡修羅》

    國內資深的劇場創作、演出工作者劉守曜新成立的「光之片刻表演會社劇團」將演出創團首演《鏡修羅》。 劉守曜自民國七十六年加入劇場活動,八十二年發表個人的第一齣編、導、演出《觀自在》。之後前往美國紐約和英國的拉邦中心進修兩年,並嘗試發展出關於身體和表演的辯證思維。 去年回國至今曾參加密獵者劇團、臨界點劇團多齣戲劇的創作演出,儼然成爲國內小劇場炙手可熱的「明星演員」。此次《鏡修羅》是劉守曜八十四年回國後的第一齣個人創作,爲劉守曜個人導、演的劇場作品。內容敍述一對男女的愛欲糾結,他集男人與女人於一身,舉手投足間穿梭於陰陽的絕對差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 傅裕惠:「每個演員、每個道具都有不同的聲音,而我像一個作曲的人,將這些聲音組織成優美的旋律。」
    台前幕後

    流體的做答

    面對場景極瑣碎的劇本,導演傅裕惠思考著如何將所有的片段流暢地串聯起來,如同操弄著俄羅斯方塊,好讓他們墜落得美麗而優雅、帶刺卻輕盈。

    文字|黃麗如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劉守曜(前)以教師和演員的雙重身分指出,訓練者停留在自己的經驗,無法即時與最新的觀念與方法接軌,並不利於劇場界表演訓練的發展。
    專題

    建立表演環境的「共同意識」

    台灣表演訓練本身並沒有一個最高理想,各種訓練方式未盡成熟卻又行之有年地出現,整個環境是一種模糊的學習狀態。以尤金諾.芭芭為例,我們要怎麼看待這位西方社會中的非主流人士 ?只有在我們自己環境也成熟、且有完整體系出現時,才能發現其價値所在。

    文字|秦嘉嫄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林懷民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藝術人看台新獎,期許無限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雲門舞集《行草貳》為第二屆台新藝術獎藝冠獎得主。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對台新藝術獎表示肯定。 我覺得台新藝術獎在台灣藝術界已經樹立了代表性,也有相當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藝術觀察和評論部分,做得非常好,台灣向來缺乏長期藝術觀察與評論,嚴格說來,這是台灣的媒體失職,台新以民間企業的角色,出來擔負這樣的任務,非常了不起,長期做下來一定會對台灣藝術評論的環境產生更大影響力。 我對台新藝術獎有三個期許,第一是希望獎項持續下去,讓台新藝術獎歷史再悠久一點,更有影響力。第二是經費再多一點,更希望其他企業也能跟進。第三是藝術觀察與評論的部分可以再多撥一些經費,這對台灣藝術環境會有很大的幫助。 劉守曜(舞蹈空間舞團團長) 舞蹈空間舞團《再現東風》入圍第二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我對台新藝術獎非常肯定,包括對傑出藝術作品的肯定與長期評論的建立,有些應該是政府出面做的,現在卻由企業取代政府來做,這相當不容易。 另外十大藝術新聞的選拔,台新也建立了自己的機制,目前雖也有北藝大在做,但學者和民間可以再多一些角度,可以做更多元的呈現與對照。 我覺得台新藝術獎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做更大更多的事情,例如台新的觀察團和評審團長期觀察台灣藝術界的生態與各種藝術創作,這應該可以留下更多記錄,如果這些評論文章未來可以定期集結出書,相信會對創作者的自我關照,與跨界的相互瞭解有很大幫助。 過去表演藝術界和視覺藝術界彼此並不熟悉,透過台新藝術獎的設置,現在表演藝術界有管道更瞭解視覺藝術的創作者的創作風貌,對於推動跨界合作有很大幫助。像這次施工忠昊為《柳.夢.梅》設計的舞台裝置,也是本屆入圍的《迷宮中的朝聖施工忠昊個展》的展覽內容之一,就是跨界合作的好例子。 紀蔚然(創作社編導) 紀蔚然的《嬉戲 who-ga-sha-ga》入圍二○○四年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 我個人肯定台新藝術獎的存在,但卻覺得例如台新藝術獎此類獎項,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實質幫助有限。主要是台灣的藝術人口

    文字|蘭薰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我的洋娃娃》講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女性就是被豢養的甜美性感、惹人憐愛的洋娃娃。
    即將上場 Preview 翻轉田納西.威廉斯

    劉守曜《我的洋娃娃》 讓女人展現自主

    去年應日本利賀藝術節的亞洲導演競賽之邀,以田納西.威廉斯小品《滿滿廿七輛貨車的棉花》為題,導演劉守曜演出了《我的洋娃娃》。原作雖是講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但在劉守曜的詮釋中,則為劇中女主角翻轉色彩,更具自主權。

    文字|陶維均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誓.逝》的行為演出將以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行為演繹流動的永恆。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領域創作展演《誓.逝》

    誓言或逝言? 辯證無常人生與永恆執念

    由老畫家王攀元親身故事發展而來,編舞家姚淑芬與策展人吳牧青合作的「誓.逝」一展邀集國內外近十名創作者,以殊異媒材反覆辯證存在的當下,探討人生、愛情、環境變遷等,皆環繞著誓言的不可確定性與生命的無常。展出期間亦有舞者行動演出《誓.逝》,與身體表演者劉守曜每日「行走」,以身體展現相關概念。

    文字|張慧慧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劉守曜與姚瑞中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劇場與科技的肉身搏擊

    對談舉行的所在,是在師大對面的義大利餐廳,一九九○年代曾是一幢兩層樓建築,一樓是畫廊,二樓是間咖啡館,名叫「台北尊嚴」。 話匣子就從這個早就消逝的咖啡館打開,在這裡曾經演過的一齣戲《拖地紅》,串起了今日對談的兩個人身兼身體表演工作者與劇場導演的劉守曜,與曾參與小劇場運動、近年以研究「蚊子館」空間知名的視覺藝術家兼策展人姚瑞中。 距離上次推出獨角身體演出已有十五年,劉守曜以五十歲的身體,試圖在劇場中以肉身與影像對話,在新作《Shapde 5.5》中他與多位影像藝術家合作,企圖展現影像的「角色」,在劇場中,探索人與科技「對話」的可能性。而作為最早在劇場中運用影像的視覺藝術家之一,姚瑞中以自身經驗反思科技藝術之於劇場的意義,歸根結柢,仍肯定無論是科技藝術或劇場,還是要回到人的本質。 經歷過九○年代的小劇場狂飆風潮,或許讓人以為現場會陷入「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懷舊氛圍,但長期思索藝術與美學形式的兩人,更多是從小劇場打破框架、奮力質疑的基底精神出發,以不改當年的犀利加上多年創作的積累,交換對現下劇場發展的觀察與思索。

    文字|江育瑩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在日本受訓現場,左為劉守曜,右為男主角周明宇。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演員能量 造就劇場

    一九六○年代中期,鈴木忠志開始以拼貼劇本的手法,脫離文本和語言的局限,將劇場空間還諸演員,成為身體能量的場域。為了尋找屬於日本文化的身體性,鈴木忠志重回日本傳統舞台,汲取能劇、歌舞伎及白石加代子獨特的「肉體派」表演方式,逐漸建立出一套「下半身」的演員訓練法。這些年鈴木忠志主要做音樂劇,持續實驗聲音的課題。本刊特地專訪熟稔鈴木演員訓練法、並擔任《茶花女》副導演的資深編導劉守曜,一談他對鈴木中志演員訓練的了解與近身觀察。

    文字|周伶芝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一場解構公式、傾聽彼此的歷程

    對於成立十年的古名伸舞團來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幾乎與舞團、古名伸本人劃上等號的「接觸即興」。歷經古名伸多年的推廣,這種舞蹈方法不僅成為舞蹈教育中的一環,也被本地劇場工作者視為重要的表演訓練。接觸即興不拘肢體形式,打破打破技巧規範,並要求參與者仔細傾聽共舞夥伴的身體訊息與慾望,讓表演者更了解自己的身體,讓表演更自在。

    文字|楊莉玲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追求異質文化腦力激盪的快感,讓創作好玩又有質感,是跨國合作創作的一大樂趣。圖為劉守曜與香港的龔志成共同創作的《差異.共振#2》(1999)。
    專題

    創作跨國,能打通藝術血脈?

    在增加國内創作的國際能見度、進而促成文化外交的功能與使命之外,跨國合作的形式其實具有更為寬廣的創作空間,蘊藏豐富的文化能量;而撇開「本土化」或「文化樣板化」的政治考量來看,向外尋求合作的藝術創作,也可以在藝術品質的追求上,有更為積極的目的性。

    文字|安原良
    第110期 / 2002年02月號
  • 陳惠文作品《之間》,2001.3。
    專題

    大師播種,修者各自結果

    嚴格來說葛氏體系在台灣的訓練只有頭五年,但卻是一次具有長遠意義的播種,埋下今日小劇場工作者深耕的根基;不但提供了演員訓練方法的重要參考,更啓發劇場創作者對劇場本質的思考。

    文字|楊婉怡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巴瑞辛尼可夫
    專輯(一)

    噢!這些跳舞的男人們

    近年來,在舞台上發光發亮的男舞者很多,他們或因舞作的角色而成為不可取代的經典人物,或因高超的技巧及表現力而令人擊掌叫好,也可能是舞而優則編則導,或實在是太有個人風格與魅力而令人難以忘懷總而言之,這些跳舞的男人們,在舞台上燃燒舞動的身影,烙印下台灣舞壇精采的一頁。

    文字|如以墨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暌違劇場導演工作多年後重執導筒,這次劉守曜放下自身擅長結合肢體動作與戲劇表現的創作手法,著手工作語言性強的文本。
    藝號人物 People 劉守曜

    拾起寫實表演,完成劇場拼圖

    年輕時以生猛的創作與表演驚豔台灣劇場界,歷經劇場導演、藝術行政、藝文媒體、藝術策展、生態觀察等位置,劉守曜以豐富的歷練與經驗,將對人生諸般體悟投射在劇場最新創作中。他將以《愛錯亂》一劇重綻導演功力,從近年對個人表演脈絡的反芻出發,以寫實表演為底;而隨著人生進程有所轉變的心境、態度,也讓他一反過去作品較為嚴肅的風格,大步邁向喜劇調性,要帶領觀眾一起,笑看人生無奈。

    文字|朱安如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 《雪結》
    最PAR!

    「跨」一步,海闊天空?

    目前台灣的幾齣所謂跨國製作,其實都還在起步的階段;成功的跨國性製作不僅需要時間累積認同,還要有具備國際眼光、普獲國際尊重的藝術策展人(或說製作人)的主導,加上政府的後援支持與充分的經費挹注;但是中間執行者能否對這樣的合作建立共識和付諸熱誠,更是攸關成敗的關鍵。這樣的理想不但適用於主流劇場製作,小劇場界更該拓展國際市場,也更有市場潛力。

    文字|傅裕惠、林于竝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音樂

    以為遺忘的事物,耳朵會替你記得

    自由擊《20伍零》
  • 書信體

    場面調度I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工作者的移居大冒險

    離開城市以後的我們,如今變得怎麼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