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建帼为一心戏剧团写的《Mackie踹共没?!》。(一心戏剧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戏曲编剧 后浪滔滔

培养编剧人才 给资源也要给舞台

新生代戏曲编剧现象观察

相较于中国的剧种繁多,台湾只有京、昆、豫、歌仔、布袋戏、客家六种戏曲尚具创新活力,而相较于现代戏剧剧作家/编剧,戏曲编剧的作品产量也相对较低,一方面是戏曲创新作品市场需求量较现代戏低,也由於戏曲编剧必须仰赖与之合作的剧团提供实践机会,在资源有限、舞台有限的状况下,戏曲编剧的培养更需要政策的介入……

相较于中国的剧种繁多,台湾只有京、昆、豫、歌仔、布袋戏、客家六种戏曲尚具创新活力,而相较于现代戏剧剧作家/编剧,戏曲编剧的作品产量也相对较低,一方面是戏曲创新作品市场需求量较现代戏低,也由於戏曲编剧必须仰赖与之合作的剧团提供实践机会,在资源有限、舞台有限的状况下,戏曲编剧的培养更需要政策的介入……

就在刚刚过去的七月十七日,中国戏曲界又有一个政策动作,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洋洋洒洒条列廿一条具体政策 指示,这「廿一条」分别从总体要求、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 养和保障机制、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组织领导九个面向拟订;其中,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指示包括:实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专项资金掖助,发展优秀剧本扶植 方向「三个一批」:征集创新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同时,此政策文件发布后,从中央(召开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到各省市,无不于八月初即举办 各式座谈、谈话、会议,内容与形式一片大好,反应敏捷,大有前景可期氛围。

中国有数百种戏曲,剧团不计其数,公营剧团占多数,改为 自负盈亏体制的、以庙会市场为活路的民间剧团也渐多,上述「若干政策」全面照顾京昆等全国性剧种,也不忘扶植地方剧种或贫稀剧种,关照面周全翔实。各式公 开谈话透过传媒发布后,媒体也陆续检讨相关议题,其中关於戏曲编剧人才及作品「难寻」也成为一大焦点。然而,中国戏曲编剧多隶属院团或各地文协组织底下, 专职专业作为靠山尚且「难寻」,那回头看看台湾,除了国光剧团设有「编创小组」聘用一员兼作行政与编辑之外,何来专职专业戏曲编剧?又如何能不面对更严峻 的「难寻」难题?

从公营到民间团队  戏曲编剧在哪里?

相较于最近渐升为话题的「现代」 戏剧编剧人才荒、文本荒,乃至引进欧陆「新文本」范例作为参考与思考对象,戏曲编剧人才、文本、新形式与新文本的讨论,可能才是更让人「慌」的题目。问问 熟悉表演艺术动态的达人,能举得出多少戏曲编剧大名?如来佛手掌心逃不掉,五根指头差不多矣。戏曲生态两岸毕竟不同,台湾只有京、昆、豫、歌仔、布袋戏、 客家六种戏曲尚具创新活力,京剧两个公家剧团——国光、台湾戏曲学院,两个民间大型剧团——当代传奇、台北新剧团,另有一些新兴小团体;歌仔戏近百团皆为 民营,布袋戏逾两百团民营,客家戏近十团也是民营。豫剧只一团公家。昆剧少数三两团也属民间。当我们检视戏曲编剧人才与作品动向时,必然必须与这些现存剧 团作连结,因为,不仅截至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固定自主创作、作品待价而沽的戏曲编剧,更因为剧本的实践脱离不了舞台,没有剧团奥援与制作,提供资源与实践平 台,根本很难诞生、养成成熟的编剧与作品。

远的不说(比方幕表戏的讲戏仙、布袋戏演师或内台戏时期的编剧),论及台湾的戏曲编剧,资深如王 安祈、刘慧芬、陈胜国、钟传幸、陈永明,学而优则编如曾永义、洪惟助、陈芳、沈惠如,编导演集一身如吴兴国、李宝春。大约在新世纪之交,由于国家戏剧院频 于制作大型戏曲,也由于民间歌仔戏班被邀请制演「文化场」大戏,刘南芳、杨杏枝、施如芳等几位「五年级」编剧挺身而出,迄今写下多出足为代表作的佳作。再 往前行进至今,由于实验型剧作大行其道,也由于新团纷纷冒出,新生代(不拘年龄)编剧不乏身影,本事剧团邢本宁、春风歌仔戏团叶玫汝、许美惠、1/2Q剧 场戴君芳、海山戏馆黄雅蓉、悟远剧坊何恃东、林纹守、一心戏剧团孙富叡、唐美云歌仔戏团陈健星、奇巧剧团刘建帼、栢优座许栢昂,以及与国光合作的赵雪君、 与台湾戏曲学院合作的吴秀莺、本职为国光编创小组成员但经常应邀与他团合编的林建华等,都有作品问世。

若将眼光再放大,在驰骋于庙会与文化 场两端的戏班,也有不少善于编剧的演员,包括明华园日团陈胜在、秀琴歌剧团米雪、文和传奇戏剧团李菄峻、水锦歌剧团周浩伟、国光歌剧团吕琼珷、李静芳歌仔 戏团李静芳、尚和歌仔戏团梁越玲等。同时,也必须提及国艺会举办多年的歌仔戏、布袋戏制作与演出专案,积极促成了多出优秀作品,资深编剧王友辉曾为秀琴量 身打造《范蠡献西施》、《安平追想曲》,吴秀莺与牧非共同为春美歌剧团编写《青春美梦─台湾新剧第一人张维贤》,及投入布袋戏编剧的傅建益。

养成管道有三  追求文学性与戏剧性等高

不 论资深或新进,台湾的戏曲编剧大抵分为三种养成管道。一是从演员晋身编剧,如李静芳、吕琼珷、陈胜在、周浩伟、李菄峻、米雪,由于长期于民戏市场打拚,练 就一身「戏精」本领,编剧讲究外台感染性、亲和性与快节奏、冷热交织,文辞或不甚讲究,但语言韵味反而十足民间性,题材则多不脱才子佳人、家庭伦理、历史 公案或神怪传说。二是为剧团而编,如孙富叡长期为剧团孙诗珮、孙诗咏「双生」量身设戏最为特出,梁越玲、黄雅蓉、许美惠等也多为所属剧团编作,这些或专工 剧本或兼导、演身分的编剧,为剧团进入剧场而写,笔锋与题材较不与民戏一般,著重挖掘新旨,铺陈戏剧结构与人物性格,较之民戏,文学性更高一层。第三种则 是应邀编剧,如赵雪君、林建华、邢本宁、刘建帼、吴秀莺、传建益,合作对象不只一团,也应运剧团条件、参酌讨论,由是之故,作品题材多样化,实验创新动能 最强,且由于其应邀创作即受肯定意味,因此多已具有一定的个人风格,如赵雪君善于钻探情感,林建华长于文词铺排个性,刘建帼翻转故事能力独树一格,邢本宁 重视表演工法,回复古典剧作诗剧精神等等。

如再进一步分析,不论资深或新进,戏曲编剧也有学院、民间分庭抗礼之势,受过编剧或文学高等教育 训练的编剧,多能引用中西编剧手法,融铸一炉,讲求文学性;反之,民间戏班/剧团养成的编剧,出其不意往往在叙事抒情尽管手法非以翻新为要,但说故事功夫 一流,谨守艺术感动观众的天生守则,讲求戏剧性。孰高孰低,毋须定论,因为彼此面对的观众并不完全一致,但追求文学性与戏剧性等高是共同目标;因为戏曲本 子难就难在「用古代语法写现代人可以感受的故事」,戏曲作为一种特有表演体系,不能脱离歌(声腔)、舞(身段)、叙述,如何揉和成功,当然不是编故事、写 对白如何而已。

锻炼身手需机会  期待政策提供舞台

尽管在日以继夜的民戏市场,令人眼花 撩乱的剧场公演,存在著上述可被列举的新生代戏曲编剧,但不能不提出的是,相较于现代戏剧剧作家/编剧,戏曲编剧的作品产量是低的,此由於戏曲创新作品市 场需求量较现代戏低,也由於戏曲编剧必须仰赖与之合作的剧团提供实践机会,而为数尽管可观的民间戏班不一定有足够资源进军都市剧场,少数公家剧团制作庞 大,资源无法完全释出,征集剧本或设剧本工作室供编剧角逐的机制,也尚未兼顾。

然而舞台实验证明,愈是得到愈多大型制作机会的新进编剧,愈 能锻练身手,及早熟成,而未能得到大型制演机会,尽管在小剧场一再突围,新生代编剧要追上前一代剧作家同等资历与著作等身,也许不只是长夜漫漫路迢迢而 已,但相较于对岸「若干政策」如此明确,明定「戏曲剧本孵化计划,专项资金掖助,发展优秀剧本扶植方向」,同样的政策,不由文化部、国家表演中心或传统艺 术中心提出,由谁提出?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