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表演艺术圈来说,二○一五年是一个改变的起点。虽然国家音乐厅整修、新舞台熄灯,造成表演场地供不应求,然而四月启用的淡水云门剧场,及将在明后年相继竣工的台中国家歌剧院、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台湾戏曲中心、台北艺术中心,都已蓄势待发。卫武营、台中国家歌剧院今年相继推出「卫武营玩艺节」、「歌剧院序曲——巨人来了、巨人出没」等活动,为场馆开幕暖身,翻转了过去表演节目集中在北部的艺文生态。
创作者面对市场的思考亦不同于以往,多位自立门户、加入剧团经营行列的新世代导演,在创作中认真而理性地面对「观众」,让艺术与商业不至于成为对立的两端。他们或采取通俗形式与观众对话,或以多元议题开发观众可能性,甚至切入次文化议题,找到剧场的新族群。例如,由「屏风表演班」已故创办人李国修得意门生黄致凯创立的「故事工厂」,以《明年,或者明天见》打响名号的「杨景翔演剧团」,前叛逆男子的《新社员》,均为商业剧场开启了新的可能。
正在改变的还有制作环境。从今年起,国艺会推出「排练补助计划」,针对新制作发表,抑或国际演出前之整备,补助经费加强制作与技术测试,提升作品完整度;台北艺术中心亦将闲置甚久的迪化温水游泳池,转型成为「台北试演场」,作为排练与试演空间。在补助机制的推动下,许多作品有了更充裕的预算条件,做阶段性呈现。尤其牵涉复杂技术,结合科技与表演艺术的跨域作品,都能有更长时间的酝酿孵化。
就展演趋势而言,从「超亲密小戏节」开始,台南人剧团「321小戏节」、原型乐园「夜市剧场」、山东野表演坊的「夜游」、梗剧场的《空气人形》到原型乐园「跟著垃圾车游台北」,纷纷打破制式的观演关系,走出剧院,步入社区和人群。这一波策演现象,如何标志创作者在改变既有展演形式与思维的企图?另外,从前几年视觉艺术家介入剧场的作品,到今年表演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馆的潮流,这样的渗透交流,又如何反映艺术家亟欲突破框架,带给观众新体验的创作型态?
按照往例,本刊在年终为读者总结二○一五年十大值得关注的表演艺术事件和现象;同时选出二○一五年在戏剧、舞蹈和音乐领域的焦点人物:在柴科夫斯基音乐大赛夺奖的小提琴家曾宇谦,二度摘下年度人物头衔,即将展开职业演奏家生涯的他,值得抱以热烈期待。有「剧场女神」封号的谢盈萱,兼具演技实力与舞台魅力,挑战角色类型多变,精采表现有目共睹。从比尔.提.琼斯现代舞团舞者到编舞家的林文中,自二○○八年回国创团,从小剧场舞上大剧场,舞作屡获台新艺术奖肯定,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