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上旬,国家交响乐团启动了创团卅年以来的第一次北美洲巡演,造访加拿大温哥华与美国加州洛杉矶两个城市,首度将台湾国家级乐团的声音,带到太平洋彼岸。曲目特别安排了前辈作曲家萧泰然浪漫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新生代作曲家李俊纬取材太鲁阁族传说的《最后一哩路》,让美加听众聆赏到台湾创作的多元面貌,更以柴科夫斯基《第五号交响曲》展现NSO不让西方乐团的演奏实力,也赢得当地乐评的赞叹肯定,完成一次漂亮的自我介绍。
出发的前一天,温哥华下了一场雪。当地人士雀跃地说,距离上次的飘雪已暌违了三年,但此刻,第一次踏上北美土地,国家交响乐团(NSO)却是等了卅年。演出当天清晨,瑞雪再下,音乐厅外一片银白冷冽,但厅内的热情却温暖著所有的人心。在这充满圣诞祝福的十二月,这群来自福尔摩沙的团队们,跨越海洋飞到地球的另一端,在加拿大与美国演出。两场难忘的音乐会,正如音乐总监吕绍嘉行前所说,是一个「台湾带去的礼物,送给全世界。」
精心规划节目 让台湾被世界看见
此次巡演地点在温哥华的陈氏表演艺术中心(Chan Center),及加州橘郡赛格斯仲音乐厅(Renée and Henry Segerstrom Concert Hall)。陈氏艺术中心位于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加拿大音乐中心」(Canadian Music Centre, BC)这个世界知名专门收集、推广当代加拿大音乐人作品的非营利组织,就位于十多分钟的车程内,因此学术气氛相当浓厚。而加州橘郡赛格斯仲音乐厅由爱乐协会(Philharmonic Society)经营,不但音响效果极佳,所安排的节目也皆是国际一流的水准。本乐季上档的交响乐团即包括沙隆年( Esa-Pekka Salonen)指挥的英国爱乐管弦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杜达美(Gustavo Dudamel)指挥的洛杉矶爱乐(LA Philharmonic)及泰米卡诺夫(Yuri Temirkanov)指挥的圣彼得堡爱乐(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可喜的是由吕绍嘉率领的NSO不但是十二月的重点节目,更与拉图爵士(Sir. Simon Rattle)指挥的柏林爱乐(Berliner Philharmoniker)排定于同一系列当中。因此不但大大提高能见度,对乐团也是项极大的试炼。
乐曲的挑选上,乐团的安排极具巧思,由于台湾作曲家萧泰然曾于美国加州定居,并于此地以「台湾人的史诗」般的情怀创作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加上一九九二年小提琴家林昭亮世界首演之后,又于一九九六年将此曲带至温哥华登台,因此NSO特地选择了这首乐曲作为首度美加巡演的曲目,并且找来林昭亮担任两场独奏,除增添话题之外,也别具历史意义。而因为这首协奏曲的风格以怀旧浪漫为主,因此吕绍嘉又挑了一首新生代作曲家李俊纬的作品《最后一哩路》与之配搭。
《最后一哩路》为原住民族委员会委托创作系列的作品之一,取材自台湾原住民太鲁阁族的传说,作品描写逝者灵魂必须经过彩虹桥(Hakaw utux),祖灵(utux rudan)则在桥头检视族人在世的作为,族人过桥前,往事片段涌上心头,并在祖灵审判后,踏上最后一哩路。但为什么会在共廿六首乐曲中挑选出这件作品?吕绍嘉解释:「从曲子当中,可以感觉到作曲家李俊纬相当熟悉廿世纪以来的音乐语汇,即使其他的作品也有著洗炼的风格,但我认为他的音乐与土地有强烈的连结,值得雕琢。」
如此一来,上半场便是完整的设计,他说:「两首乐曲的选择是完全不同的对比,不管在年龄、背景、文化、写作风格语汇都不一样。」的确,一位是台湾前辈作曲家,一位是年轻世代的作曲家,共同推介给北美地区观众的,正是台湾多元的风貌。下半场选择柴科夫斯基《第五号交响曲》,是乐迷们较为熟悉的乐曲,也是团员们拿手的曲目。有别于台湾的创作,透过古典经典乐曲的演出,也得以让国际的评论者更能倾听乐团的诠释,检视实力。
来自台湾的声音 让听者动容
《最后一哩路》最开头弦乐高低音极端对比相伴以极小的音量发声,衬著阵阵金属擂击的声响,两支双簧管简单的旋律交错,制造出一种神秘又朦胧的感觉。甜美旋律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下现身,时而消失无踪,但隐约中又在不同乐器上以拍点或音色变化持续交替著。当那熟悉的旋律又清楚地浮现与消逝后,一段优美的弦乐为乐曲画下尾声。全曲大约只有五分钟的时间,结构却相当紧凑扎实,并且饶富旨趣。
萧泰然的小提琴协奏曲在林昭亮以如泣如诉的旋律展开后,便陷入了浪漫与浓烈的台湾情感当中。琴声在管弦乐起落中,畅快地歌唱著,像是诉说生命中的苦涩与甜蜜滋味。第二乐章里,作曲家以台湾民谣〈牛犁调〉作为素材,将乡土的气味编织在管弦乐的和声当中,让熟悉这首歌谣的台湾人无不闻之动容。第三乐章仍可清晰听见〈一只鸟仔哮啾啾〉的指引,但却不沉浸在往日回忆当中,反之节奏较前两乐章明朗。可以明显感受到作曲家在迷惘中拨云见日,试图带起对未来的憧憬,打败命运的桎梏,赢得最终的胜利。
对于能在首演之地再度演出此曲,林昭亮感到相当悸动,回想当初萧泰然将作品在钢琴上弹奏给他听的过往,以及与作曲家讨论音乐细节,他透露:「每次拉这首曲子,脑中浮现的就是萧老师那和善、温暖的面孔。」曾与萧泰然短暂会面的吕绍嘉也认为那是「人如其乐」:「他的作品就跟他的温婉气质一样,有非常真挚、诚实的情感,很容易勾起台湾人心里的乡愁。我认为乐曲永远找得到它的观众。」
下半场的柴科夫斯基《第五号交响曲》,乐团火力全开,开头以单簧管吹奏灰暗的旋律,让聆听者笼罩在一股悲哀的氛围当中,激情却带有悲剧色彩的旋律袭来,如同抵抗命运的挣扎。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中,法国号饱满的主旋律充满梦幻与抒情气质。第三乐章三拍子的圆舞曲流畅曼妙,终乐章则满是戏剧性的张力与凯旋的激情。吕绍嘉背谱演出,乐团跟随著手势与眼神呼应,在最后一个音落下,全场爆出如雷欢呼,并纷纷起立鼓掌。为回应观众的热情并延续高昂的情绪,乐团又献上柴科夫斯基的〈杂耍者之舞〉(选自《雪娘》)将热闹的现场吵到最高点。在数度进出舞台谢幕后,吕绍嘉对著不欲停歇的掌声说:「今天在场的各位,有许多人离家甚远,为大家再献上一首台湾作曲家萧泰然的《福尔摩沙的天使》,我想你们会喜欢。」当台湾风味的曲调由木管低声吟唱后,许多异乡的游子不禁潸然泪下。当弦乐微弱的声音飘荡在厅内逐渐消失时,台下再度响起掌声,但比喝采更多的,是带著一份满怀的感动与余韵赋归。
各地回响热烈 未来从将此刻开启
「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音乐的感动,更有身为台湾人的骄傲。」演后观众难掩激动。《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 Sun乐评家杜克(David Duke)也说:「这是近五年我听过最棒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你们应该到莫斯科让俄国人听听这样的柴科夫斯基!」加拿大国会议员费斯特(Ed Fast)兴奋表示:「NSO今晚的演出像是探索了音乐的另一层可能性,希望这样优异的乐团可以在加拿大更多的地方演出。」UBC交响乐团指挥吉拉德(Jonathan Girard)则认为这场音乐会是他到任五年来最好的一场,吕绍嘉也是其间最好的指挥。特别的是,加拿大重量级的作曲家查特曼(Stephen Chatman)不但欣赏萧泰然的作品,对于李俊纬的创作,也认为相当吸引人,从他的乐曲里隐约感觉得到斯特拉温斯基的影响。
在加州,爱乐协会的艺术总监John Mangum聆听彩排与演出后也说:「傍晚sound check时,就听出NSO的音色相当漂亮,晚上演出更证实NSO是一个跟世界级欧美乐团同样水准的乐团。」UCLA音乐系作曲组主任列夫寇维兹(David Lefkowitz)更是坦言经过这晚,自己已成为吕绍嘉与NSO的粉丝。隔天乐评家Mark Swed在《洛杉矶时报》写下NSO拥有德式乐团的风格,是个兼具天鹅绒声与旺盛精神的乐团。而评论家Richard Ginell更将此场音乐会列为「二○一六年南加州前十大演出」(the top 10 event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for 2016)。
历经长年的策划与复杂的程序,NSO克服了严峻的气候考验及时差的疲惫,在陌生的音乐厅里以有限的时间调整音响,只为了用音乐与远方的朋友分享来自内心最深刻的声音。回首多次的海外巡演,一次次的出访,不但拓展了国际间的声望,更使得邀演规格不断提高。虽然美加巡演诚如吕绍嘉所言:「只是一个开头,我们还要努力!」然而一趟精心规划并感动人心的音乐会,已为这趟首航之旅,作了一个「漂亮的我介绍」!
两场论坛 与美加学界交流
藉巡演机会,NSO在加拿大温哥华与哥伦比亚大学(UBC)音乐系主任寇斯(Richard Kurth)、加拿大知名作曲家查特曼(Stephen Chatman),以及来自台湾、目前任教于寇蒂斯音乐院的作曲家陈可嘉举办论坛。席间陈可嘉以NSO曾录音的五位作曲家:萧泰然、赖德和、金希文、李俊纬,及自己的作品为例,分享「台湾素材」在音乐上的应用。随后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由NSO执行长邱瑗主持,UCLA作曲教授列夫寇维兹(David Lefkowitz)与作曲家陈可嘉展开对谈,为台湾与国际的音乐文化进行更深层的交流。
作曲家查特曼在听了萧泰然小提琴协奏曲片段后说:「萧泰然这首作品也让我想到盖希文(George Gershwin),但在音乐上又有自己独特的味道。」UBC音乐系主任寇斯则说:「这些曲子都有著丰富的元素,非常有特色,但与我们印象中的亚洲风格又大异其趣,有著相当鲜明的色彩。」两场论坛引起美加两地音乐学者对台湾的创作极大兴趣,各有各的回响,并意犹未尽。舞台上的交流之外,学界的交流也让台湾音乐置于国际地位,引发无限探索的可能性。(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