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主线对话进行时,各区中的每人仍各自工作、生活著。(周嘉慧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
演出评论 Review

社会、建筑、自我的景观叙事

就整体结构来看,多向平行,角色处境从平凡到巅峰到没落,建筑状态从分散到集中到崩毁,场面所在从办公场所到贵族住所到全然瓦解,视觉上的起伏幻变,呼应了角色,呼应了剧情,也呼应了题旨。全篇剧场书写长达四小时,在这时间重量的刻划之下,可见场上演员们极大的体力和耐力,用尽全力真切地活在这体现功利世界的舞台上、活在这充满爱情、事业等各方权力争斗的小方室中……

就整体结构来看,多向平行,角色处境从平凡到巅峰到没落,建筑状态从分散到集中到崩毁,场面所在从办公场所到贵族住所到全然瓦解,视觉上的起伏幻变,呼应了角色,呼应了剧情,也呼应了题旨。全篇剧场书写长达四小时,在这时间重量的刻划之下,可见场上演员们极大的体力和耐力,用尽全力真切地活在这体现功利世界的舞台上、活在这充满爱情、事业等各方权力争斗的小方室中……

荷兰阿姆斯特丹剧团《源泉》

5/26  台北 国家戏剧院

俄罗斯作家艾茵.兰德(Ayn Rand)于一九四三年完成的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以建筑师霍华德.洛克出发,借由刻划该角色自身与事业、家庭、爱情、社会的多方拉扯,交织出庞杂的人物关系与故事发展,搭建起以权力和利益为根基的世界观,展开了一连串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交辩,并进一步宣扬作者本人所坚信的自私哲学,或说「客观主义」。

这部分为上、下两册,长达八、九百页的巨作,在名导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舞台暨灯光设计杨.佛斯韦德(Jan Versweyveld)及荷兰阿姆斯特丹剧团的通力合作之下,转化为一出约莫四小时的剧场作品,以极富流动的多焦舞台,并结合影像,建构出一个处处充满分歧、离散的景观,然并非作为华丽装饰或场面炫技,而是有其叙事妙用,不仅承载了原著小说多线的情节,并以视觉对比转译了原作多层次的戏剧张力,进而延伸出社会与自我、建筑与个体、空间与存在的多重对话。

人带景走的舞台设计,呼应原著哲思

上半场,舞台被切割成多区,每区仅以简易道具摆设如桌椅、沙发表示该地点,两侧的建筑事务所、前方的制图区、位于舞台中央的家里等,每个地点里的众人在场上各司其职。剧情进行中没有换景,而是角色穿梭于这些没有分隔、界线模糊的不同空间中,并且当主线对话进行时,各区中的每人仍各自工作、生活著,画图、挂图、玩牌等动作从未间断,透过将戏剧事件和日常生活并置,共时发生,突显张力。一方面,如此呈现出整个集合平台上各种分裂而自处的个体性,将各人私密揭露于观众眼中,彰显了个体受制于群体的权力关系;另一方面,这样「人带景走」而非传统上「景换人跟」的转场处理方式,让角色在视觉上变得有主导权,加重了自我的地位,周遭环绕著自我,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呼应了原作者及其著作倡议的自私哲学精神。

到了下半场,灯光从上半场井然排列的日光灯管换成了强调气氛的昏黄小灯,整个主舞台从上半场的工作场域换到了私人寓所,视觉上不再破碎、分割,影像银幕也从一小块变成占满整个背景,在几乎大空的舞台上,整体景观显得有序、完整而统一。开始不久后,全片背幕影像所浮现的,是辽阔的曼哈顿市景,透过一大片气派的落地窗,将一座座插天矗立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同时也显得舞台所在地点居高临下,此空间的空广、简约、乾净与高端,掩映著充满秩序及优越的理想光景,象征资产阶级至上的权力感。但换个角度来看,只身孤影的躯体与广袤宽阔的夜景并置、相衬之下,前者显得格外矮小,像是勾勒著一幅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对比个人与自然、彰显虚渺与空寂的壮丽(sublime)画作。然而,全剧不断显露人手画绘房屋草图的过程,似乎又强调了建筑的人造,以及以建筑为指标的资本主义结构的虚表,仿佛隐隐诉说著整套社会价值不过是一套无中生有的框架。正如趋近剧末一段,影像里方正有序的社会住宅高楼瞬间倾圮,不仅是洛克打破自身美好蓝图的作为,亦是他夺回艺术创作精神的实践,更是摧毁了整场自始自终不断堆砌的崇高理想与华丽文明,如同一具不堪一击的空壳。

多重功能、多焦并行的多媒体影像应用

由此可见,此戏在增强视觉效果、空间构成及叙事层次上,除了既有的道具摆设、舞台结构之外,多媒体影像的置入亦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时而以不同视角、焦距和深度,检视舞台上的行为,呈现出不同的主观焦点,也观照舞台上所无法觉察到的细节;时而影像就是场上唯一焦点,如多明妮卡穿上华丽的礼服,在闪光灯齐放之下,更显浮华;时而捕捉现场即时发生的一举一动,如改图、作画、雕塑、制模,将这些舞台行动转化成了行为艺术;时而投影现实图像,如采石场,借由加强视觉印象及场景氛围,来营造当下整体环境感。时而显现报纸上的篇幅,刊载讣闻时事、比赛喜讯、爆炸事件等最新消息,成了全戏结构上分幕分段的节点。

有些时候,投影不只显像,还与场上事件或其他环节产生对话。时而影像呼应了场景氛围或人物心境:例如彼得混乱及其上司盖伊焦虑时,影像中呈现一片杂讯,又例如全剧第一次性爱场景时,一边是舞台上两个人影在漆黑中爱抚,一边是描述爱抚过程的文字浮现于影像中,以温柔而幽微的手法表现性爱,引人遐想。时而影像内容与场上事件形成扞格,于视觉观感上造成冲突:一边舞台上人物们发生口角时,另一边影像中则悠闲作画;一边是洛克和多明妮卡全裸且热烈地做爱时,另一边是曾与多明妮卡有过婚姻的彼得,兀自靠在舞台前缘桌子处,白炽灯光直射其上,显得孤寂。静谧与喧嚣,苍凉与激情,两两对比。

甚至有些时候,影像与场上的对话,不是并置并行,而是前后连结,具有气氛延续、节奏转换之用。某一刻,影像中是多明妮卡躺在桌上鲜血直流、扩散,呈现出肉体生命的衰弱,顷刻间,切换到社会住宅高楼崩毁,象征著洛克艺术生涯的消亡与社会理想的幻灭,下一秒,台上吹起了狂风,狂风扫出漫天飞舞的纸张,弥漫著一股尘雾。此时,不仅将影像与舞台串连成为同个场域,借由舞台的在场发生,强化了方才影像的临场感和真实性,亦将整出戏的视觉构成推到了高潮。

就整体结构来看,多向平行,角色处境从平凡到巅峰到没落,建筑状态从分散到集中到崩毁,场面所在从办公场所到贵族住所到全然瓦解,视觉上的起伏幻变,呼应了角色,呼应了剧情,也呼应了题旨。全篇剧场书写长达四小时,在这时间重量的刻划之下,可见场上演员们极大的体力和耐力,用尽全力真切地活在这体现功利世界的舞台上、活在这充满爱情、事业等各方权力争斗的小方室中,也更清楚可见每位角色的生命厚度,以至于整场张力累叠到了结尾,洛克滔滔不绝地阐述自我的利己主义,让观者在智性上有了可依循的脉络,在情感上有了可体会的连结,即使不见得能认同。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