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坤良(许斌 摄)
企画特辑 Special 《月夜情愁》邱坤良联手唐美云

在各路爱情中 演活台湾戏曲史

《月夜情愁》为首届「台湾戏曲艺术节」开幕大戏,也是台湾戏曲中心旗舰制作计划第一部作品,由戏剧学者邱坤良联手歌仔戏小生唐美云一起制作,从台湾戏剧史上著名的西皮、福路戏曲对抗,以及电影与戏剧结合的「连锁剧」表演型态发想编创,透过三条故事线,道出现代观众不知道的一段台湾戏曲史……

《月夜情愁》为首届「台湾戏曲艺术节」开幕大戏,也是台湾戏曲中心旗舰制作计划第一部作品,由戏剧学者邱坤良联手歌仔戏小生唐美云一起制作,从台湾戏剧史上著名的西皮、福路戏曲对抗,以及电影与戏剧结合的「连锁剧」表演型态发想编创,透过三条故事线,道出现代观众不知道的一段台湾戏曲史……

唐美云歌仔戏团《月夜情愁》

2018/3/29~4/1  19:30

2018/4/2  14:30

2018/4/5~7  19:30

2018/4/8  14:30

台北 台湾戏曲中心大表演厅

INFO  02-88669600

由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建的台湾戏曲中心,去年(二○一七年)十月正式开幕营运。今年春天,第一届「台湾戏曲艺术节」即将盛大登场。一手研究、一手创作的邱坤良将联手歌仔戏小生唐美云,制作一出结合歌仔戏、台语舞台剧的全新剧作《月夜情愁》,为「台湾戏曲艺术节」揭开序幕。

《月夜情愁》为首届「台湾戏曲艺术节」开幕大戏,也是台湾戏曲中心旗舰制作计划第一部作品。根据传艺中心主任吴荣顺擘画,戏曲中心不只作为传统艺术的传承,每年透过「戏曲台湾」旗舰制作,以台湾丰富的人文风土为素材进行创作,创造出新的经典。

于是,第一次的旗舰制作计划,从台湾东北部出发,邀请出生在南方澳的邱坤良,从台湾戏剧史上著名的西皮、福路戏曲对抗,以及电影与戏剧结合的「连锁剧」表演型态为发想编导新戏。

自二○一一年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编写《雾里的女人》剧本后,邱坤良蛰伏六年,他坦言,接到戏曲中心邀约时,没有马上答应,表示要回去想一想,没料到灵感随即报到,长年研究台湾戏剧累积的资料库,信手拈来都是创作题材,邱坤良脑海跳出西皮福路对抗、连锁剧,题材有了,合作对象?没有多加思索,马上想到唐美云歌仔戏团。

「唐团不只有资深歌仔戏艺人,近几年积极培养青年演员、音乐等幕后创作人才,阵容整齐,制作演出经验丰富,是《月夜情愁》合作的不二人选。」邱坤良透露,构思剧本阶段还在思考:要做一出单纯的歌仔戏?或是有歌仔戏元素的舞台剧?

身兼主演、艺术总监和制作人的唐美云,听邱坤良说戏,列出人物角色表,除了长期与剧团合作的小咪、王金樱等歌仔戏名角,凭借著好人脉,马上开出蔡振南、柯一正、罗北安、陈竹升、刘秀雯、王灿等影视、剧场演员梦幻名单。唐美云笑说,这出戏可说是「镶金包银」——蔡振南刚以《妈妈不见了》获得第五十二届电视金钟奖最佳男配角,陈竹升则以电影《阿莉芙》获得第五十四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戏曲抗衡世界少见  超先进「连锁剧」重现人间

《月夜情愁》故事发生时代设定在一九三○到五○年代的台湾东北部,三条故事线:由唐美云担任团主暨主演、小咪为台柱小生的歌仔戏连锁剧团「双云升」,由蔡振南、罗北安分别担任「头人」的西皮、福路子弟班。一个职业戏班、两个子弟班,两边家族中的两代人,交织出情感冲突的戏码。

邱坤良置入台湾戏剧史两个重要历史背景,一是台湾东北部的西皮福路戏曲对抗;另一则是流行于一九二○、三○年代,电影与戏剧结合的「连锁剧」。

民国六十年代,邱坤良曾以报导文学作品《西皮福路的故事》获得时报文学奖报导文学首奖,数十年的学术钻研成为《月夜情愁》的创作养分。邱坤良指出,全世界因为戏曲分类产生分裂对抗,甚至演变成械斗,相当少见。戏里的两个子弟班因为第一代人的对立,导致第二代(王灿、余子嫣饰演)陷入「罗密欧与茱丽叶」悲恋的困境。

剧中的「双云升」剧团演的虽是歌仔戏,却是电影与歌仔戏结合的连锁剧。邱坤良表示,多媒体影像在现代剧场虽已普遍被使用,但和连锁剧穿插电影的目的,营造出的舞台效果不尽相同,连锁剧的影像主要用在舞台难以表现的情节,例如:这次,戏中戏《魂归离恨天》灵魂日行千里与至交相会的场景。

这出戏虽然埋入台湾戏剧史重要的流变,但邱坤良强调:「进剧场不是上课,戏剧也不是资料堆叠,重要的是『戏剧』本身的表现、情节脉络、角色塑造、演员表演以及舞台氛围,如果观众因这出戏而对于台湾历史有了多一点认识,则是看戏的附加价值。」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斗艺拼台抢观众——西皮、福路戏曲对抗

西皮、福路为北管最主要的两大系统,皆由中原传入台湾,时间上福路较早,被称为「旧路」,西皮则为「新路」。西皮音乐高亢激烈,主要乐器为桂竹做的胡琴,称为「吊规子」,奉祀田都元帅;福路音乐浑厚深沉,主要乐器是椰子壳做的胡琴,称为「壳子弦」,奉祀西秦王爷。

农业社会时代,民间戏曲表演和寺庙关系密切,也是农闲时主要的社交活动,有人开馆授艺,往往成为地方大事,在地主及士绅鼓励下当地子弟纷纷入馆学艺,参加者被称为「子弟」,意谓良家子弟的业余游艺,有别于职业戏班的伶人。

清道光年间,戏曲师傅简文登到宜兰开馆,因应音乐属性不同,他将子弟分为西皮、福路两组练习,开启了台湾东北部西皮、福路对抗的序幕。初期,仅限于宜兰,后来逐渐扩大到基隆、新北、花莲等部分地区。先是表演上的对抗,包括:寺庙祭典时摆场拚馆,比赛谁会的曲牌多,技艺好;或是在迎神游行出阵互别苗头;唱对台戏时,两派子弟在两个连结在一起的戏台「拚台」,比拚谁的观众多、赏赐丰。

戏曲的对抗愈演愈烈,最后演变成武力械斗,甚至传出死伤,两派人马经过敌对方村庄会绕路而行,不敢「越雷池一步」。职业戏班接到请戏邀约也会特别小心,在西皮派聚落唱戏不能用壳子弦,以免引发众怒。

民国廿六年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政府为了消灭汉人思想,严禁戏曲等汉文化活动,西皮福路的冲突跟著消失。邱坤良田野访谈当年曾参与对抗的地方父老,谈起往事都自嘲是「憨子弟」:「现在年轻人都不识西皮、福路,还拚什么!」(李玉玲)

虚实交错的多媒体剧场——风靡一时的「连锁剧」

连锁剧,又称连环戏,是戏剧与电影在舞台上交错演出的表演型态。

电影的发明,为戏剧提供了更多元的表现方向,欧洲、俄国、日本戏剧史上都有连锁剧的演出纪录。一九二○、三○年代日本连锁剧盛极一时,并陆续流传到中国、韩国、台湾等东亚国家。

各国的电影/戏剧连锁形式不尽相同,现代戏剧或传统戏曲皆有运用,日本大都是新派剧团,中国则有京剧等其他剧种。戏剧学家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中〈台湾连锁剧简史〉提到,一九二八年「江云社」的连锁剧是台湾首部,邱坤良认为,吕诉上的「台湾首部」应是指台湾本地制作,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三七年间,《台湾日日新报》陆续刊登日本连锁剧团来台演出的消息。

早期,影/剧连锁只是在剧场加演影片,之后慢慢加工与戏剧情节融合,电影的交错使用可以突破舞台演出的限制,对比、延续舞台行动,情境说明,特别是舞台无法表现的效果,例如:战争、追赶、落水等场面。

台湾连锁剧代表「江云社」,原为女子歌仔戏班,受到日本影响开始制作演出连锁剧,第一部制作拍了八个镜头约三分钟的影片,包括:秀才被推落深谷,为仙人所救;秀才身陷起火的乾柴堆,被仙人所救;节女投江……等画面。这些镜头是为《杨国显巡案》及《江云娘脱靴》两出连台本戏所拍摄。

战后,曾在日本学习电影制作的电影人何基明,建议戏院歌仔戏班演出时插入电影,上午拍、下午就插入演出,观众反应热烈,其他剧团纷纷仿傚。后来电影与戏剧各自发展,连锁剧也逐渐式微。(李玉玲)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