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开始出现移居与返乡的风潮,这股风潮逐渐扩大,甚至影响许多青年。不过,当他们来到乡村地区的时候,赫然发现,地方的文化能量、艺文资源远远比他们想像得还要丰厚;甚至长出与传统认知的都会艺术有所区别,这背后有许多不同的脉络,其中一个难以忽视的,即是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
另一种系谱——社区中的艺术、文化与表演
台湾的社造自1994年启动,今日的文化部将社造政策分为1.0及2.0,其中前后各自包含两期政策。社造1.0有第一期的社造始动与第二期的「新故乡社区营造」,其中最重要的内涵,是凝聚对土地的认同、复振地方文化。
当时的工作面向,包含辅导美化地方传统文化建筑、充实乡镇展演空间、辅导县市建立文物馆藏等等。这些政策的实践,帮助许多社区成立自己的文物馆、典藏馆,一步步完整社区文史的保存。其中一个最著名的案例,即是宜兰二结王公庙的「千人移庙」。
二结王公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近200年左右的历史,也是当地重要的信仰之一。他们在1990年代左右决议重建,但在社区营造的推动下,当时的宫庙管理委员和居民们共同讨论,决定将旧庙整栋保存,并「横移」至邻近,原址另建新庙。于是为保存旧庙,他们花了4年的时间,逐渐将旧庙的地基挖出;直到1997年,号召近1,200名居民共同合力,用著粗大的麻绳权当拉绳,原木作为滚轮,一点一滴地拉动旧庙到新址。旧庙后来遂成为「二结庄生活文化馆」,展示的当地宫庙的文化,以及社区营造的历程。
第二期社造政策——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自2008年到2015年间,以社造行政化、社区文化深耕,以及社区创新实验3大方向共同推动艺文社造。在社区文化深耕上,2008至13年间,产出文化保存记录1,267项、影像记录1,678卷,更是补助高达383场社区剧场。(注1)
383场的社区剧场少见于当代的艺术史中,也少有戏瘾者知晓,甚至也非如我们想像中的「落地扫」或南北管那样的农村戏剧系谱,它们不在黑盒子里、不在舞台上,也不是由专门的演员演出,而是由社区的居民在晚上练习、排戏,并在庙埕与社区的活动中心广场上展演;观众是邻里、自己的孩子、父母,不图能留在名为艺术的丰碑,只期待演出的过程中重新凝聚居民。
简明而言,社造1.0、台湾社区总体营造推动的前20年,为地方文化累积了丰厚的能量与成果,并培养艺术文化发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