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马腾斯(Laetitia Bica 摄 GRIP编舞平台 提供)
艺号人物 People 比利时编舞家

杨.马腾斯 透过不同的身体 测试舞蹈的边界(下 )

不同于威廉.佛塞或碧娜.鲍许的作品,动作辨识度高,马腾斯的艺术语汇在于极简地处理「透明度」和舞台上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再次搬演《再见狗日子》,「如果我在10年后放入不同的人,会如何改变这个作品?」对他而言,作品不只是重制,而是一次次让身体重新打开,去回应当下所处的时代与现场。

灵感不是引用,而是一种燃料

谈到灵感来源,或许与马腾斯曾经对文学感兴趣有关,阅读对他而言成为非常具启发性的艺术形式。尽管职涯发展顺风顺水,大量工作和巡演也让他没有足够时间去画廊或看电影(关于这点,他表示这真的需要被改变),于是他经常在火车上、飞机上、饭店房间里进行大量阅读,获取创作想法。

像是《再见狗日子》来自美国摄影大师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关于跳跃的引言,《噪音之声》(VOICE NOISE,2024)的灵感则来自安.卡森(Anne Carson)的〈声音的性别〉。卡森提到古希腊女性的喊声 「Ololygē」,那是一种介于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声音。马腾斯想著「好,让我们创造属于我们的『Ololygē』,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我和舞者们一起做研究。」文本的内容并不是被直接用于舞蹈作品中,而是作为创作起点。

舞蹈史、行为艺术作品等各类型的艺术形式,也是重要的工作箱。除了《汗流浃爱》以芭蕾双人舞拆解而生,行为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和乌雷(Ulay)经典作品中的主题,像是耐力、残酷、时间,也都成为马腾斯当时在编创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谈及如何在外部参照与直觉之间取得平衡时,马腾斯说:「有些时候,我必须刻意放下灵感来源,让直觉接管,否则作品会卡住。」就像《再见狗日子》以跳跃作为唯一语法,他为自己设定严格限制,但在发展过程中暂时松开限制,允许舞者带入更多上半身与手臂动作,再回到概念本身做出取舍。「我相信事情终将步上正轨,最重要的是要信任自己的直觉。」他有时在首演前夕才突破瓶颈,或许相信直觉是艺术家必要的冒险,透过看似不合理的做法来找到最完美的呈现。

《噪音之声》(Phile Deprez 摄 GRIP编舞平台 提供)
艺@书广告图片
《霸王虞姬》交响组曲CD广告图片

《再见狗日子》:一场关于观看、劳动与时代的重制

《再见狗日子》诞生于 2014 年,作品名称取自英国独立摇滚乐团芙萝伦丝机进分子(Florence + The Machine)的歌曲,也隐含著「幸运结束、现实开始」的双重意涵。这支作品以8位舞者持续跳跃构成,借由表演者的体力极限,以及观众对痛苦的凝视,反思「观看」的议题。

原版创作来自对于荷兰与比利时文化资助制度遭遇剧烈削减的反思。政府用观众数量和满意度限制经费,若观众不满则失去补助。这样的现实逼迫艺术家面对,「艺术是否应该成为娱乐?」如同罗马时代人们在竞技场观看角斗士互相残杀,观看别人过得自己更糟,「但《再见狗日子》也不完全是只有关于苦难,舞者们在停跳跃中也有快乐,一起经历这一切的共同体感。」不只呼应「观看痛苦」,也体现艺术家在思考如何体现艺术创作社群「痛苦而快乐」地继续输出。

此次重制,马腾斯特别邀请原班成员回到排练场,与新舞者一起参与排练与巡演,传授如何在长时间跳跃中维持呼吸、如何在疲劳状态下保持节奏,甚至分享饮食与睡眠的经验(注2)。作品结构、时长与音乐皆维持不变,前半段保留当年他创作的动作素材,后半段则与新舞者一同重新编写跳跃语汇。马腾斯说:「每个人的跳跃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身体表达。」第一代舞者的动作偏功能性,而新舞者则带来更华丽、渴望表达的语言,让《再见狗日子》在10年之后,变成一场属于不同世代身体的对话。

尽管10年间世界剧烈变化,《再见狗日子》的主题依然呼应当下:「现在我们依然生活在观看痛苦的时代——从社群媒体的战争影像,到政治人物的冷漠旁观。我认为这是一部相当永恒的作品。」马腾斯让观众在节奏、汗水与呼吸之间,看见的不只是舞者的极限,也是时间如何在身体之间传递、更迭与生成。

演出评论广告图片
《再见狗日子》2025年版(Stefanie Nash 摄 GRIP编舞平台 提供)

保持开放性的体验

对于能有作品再次来到台北演出,马腾斯露出真诚的笑容,「我很高兴观众看过我的前几个作品——但我更希望他们暂时忘记它们。」他笑著补充,「不是真的忘记,而是能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再见狗日子》。我希望观众能真正享受这种开放性,去体验与这8位表演者共度的时光。」

马腾斯人如作品,真诚、严谨、又带点幽默和温暖。有人说他的创作像镜子,映照观众的内心。也有人也有人觉得他明明怪到不行,却又无法不对他感到好奇。或许他始终仍是懵懂闯入舞蹈世界的那个17岁少年,只是如今,他找到更精炼的方式传递他的真实,在每一次的凝视与呼吸之间,提醒我们——身体仍有无限的可能。

注:

  1. 《再见狗日子》1.0 初代舞者 llse Ghekiere,2025年6月撰文分享经验,由国家两厅院翻译整理〈关于《再见狗日子》的反思 ——1.0 初代舞者回忆录〉

〈杨.马腾斯  透过不同的身体  测试舞蹈的边界(上 )〉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10/28 ~ 2026/01/28
Authors

作者

数位资料库-开学季优惠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