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TIFA 陈灵《龙族女儿不流泪》
2023/3/10~12 19:30 (3/12晚上场为轻松自在场)
2023/3/11 14:30
台北 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
陈灵指尖触碰的钢琴,可以是一种乐器,也可以是千百种乐器。「只有钢琴有这种能力,可以一再重新改造成不同的乐器、全新的乐器,用各种不一样的方式演奏,充满无限的创造力——但它依旧是钢琴」,陈灵说。她口中的钢琴(我们将在《龙族女儿不流泪》中一一得见),就好像她自己,千变万化,却又纯粹专一。
分为「B.C.」与「A.C.」的人生
对陈灵有点认识的人,一定都听过这位享誉国际的前卫音乐家,将自己的人生分做「B.C.」与「A.C.」两个时期——「Before John Cage」与「After John Cage」。在认识约翰.凯吉之前,她就像是我们熟悉的亚裔钢琴家,从小受父母栽培学习才艺。10岁时,她得在芭蕾与钢琴之间二选一,「我知道相较芭蕾,我会是更好的钢琴家。」陈灵说。于是她就此专注于音乐(即便还持续上了一段时间的芭蕾课),14岁时赢得新加坡国家钢琴大赛;同时,受到某位茱莉亚音乐院来访的客座钢琴家鼓励,高中毕业便独自一人远征异地。「现在想起来很扯吧,我爸妈都不在身边,我就这样自己去美国、去纽约、去茱莉亚考试,然后考上了,后来我还是茱莉亚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女性。」陈灵回想起这段往事,那是1972年,51年前的事。
自茱莉亚音乐院毕业后,陈灵自称她的生活「没什么特别的」——教课、演出,和大部分茱莉亚毕业生都一样,直到她逐渐对演出萧邦、舒曼、舒伯特感到「不满足」。当时,对世界音乐产生兴趣的她,接下了几场亚洲巡回音乐会,决定在曲目做点变化:「我从德布西开始,想要呈现那些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西方作曲家,自然也纳入了约翰.凯吉;他的预置钢琴总让我有种甘美朗(印尼传统乐器)的感觉」。巡演来到马来西亚、新加坡与香港等地,一路大获好评,但对陈灵来说,最大收获还是因此开启一段与约翰.凯吉长达11年的情谊,直到这位美国前卫作曲家1992年骤逝,那是31年前的事。
约翰.凯吉对陈灵的影响,其一是打开了对钢琴的各种想像:「你可以在键盘上弹奏,可以像打击乐一样敲奏,可以把它当作竖琴拨奏,也可以穿线拉奏。」陈灵自此脱离古典乐,栽进前卫音乐无边无际的世界。她接著开始与年轻世代的作曲家合作,包括克里斯多福.霍普金斯(Christopher Hopkins)的拉弦钢琴(bowed piano)——在陈灵刊于《纽约时报》的约翰.凯吉追念文(注1),提到他们最后一次见面,还拿著霍普金斯写的全拉弦演奏《Arched Interiors》曲谱讨论(注2)——以及陈灵口中「凯吉精神的子嗣」,如谭盾、葛甘孺等人。前卫音乐的创发动能,就这样推著30多岁的陈灵不断向前。

玩具钢琴打开的开阔世界
约翰.凯吉过世隔年,陈灵受邀在林肯中心的「Serious Fun Festival」演出一场纪念音乐会,曲目同时涵盖凯吉所用的5种钢琴:一般钢琴、预置钢琴、拨弦/敲弦钢琴、拉弦钢琴与玩具钢琴。她也因此开启了与玩具钢琴难分难舍的关系。21世纪的我们,或许已对玩具钢琴感到相当陌生。顾名思义,玩具钢琴原是让孩童初学钢琴并发展兴趣的玩具与乐器,有各式各样的规格与尺寸,不过最常见的多在1至3个8度之间。键距和一般钢琴相差不远,方便孩童日后转换至成人钢琴,但键盘长度较短。此外,玩具钢琴并无真正的琴弦,而是由琴槌敲击金属条柱(如木琴原理)模拟钢琴发出声音。随著电子琴愈来愈普遍,也逐渐取代了玩具钢琴的学习功能。
为了要在纪念音乐会演出约翰.凯吉为玩具钢琴所作的《Suite for Toy Piano》(1948),陈灵费尽功夫,终于在纽约东村某间二手店买到一台Jaymar制的玩具钢琴,25键,45美金——然而这对她来说,已经绰绰有余,因为「约翰.凯吉这作品只用了9个白键,却创造出超越想像、无比独特的美妙音乐」,陈灵话语中藏不住的赞叹。
后来,陈灵又陆续收入几台玩具钢琴,开始把自己喜欢的作品改编成玩具钢琴版本(「还要能用37键弹奏」,她补充说明),如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萨提(Erik Satie),或是用两台玩具钢琴演奏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等。身旁作曲家朋友也被玩具钢琴「演奏巴赫时宛若天使之音」的音色迷住,开始为陈灵与玩具钢琴创作乐曲。陈灵先是演出音乐会,随后又在1997年发行第一张玩具钢琴专辑《The Art of the Toy Piano》,也在乐评与听众间激起热烈回应。「我想那是因为我为他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乐器,把玩具钢琴从玩具变成真正的乐器。」陈灵解释。
她的玩具钢琴不只是玩具钢琴而已,有时还搭配其他玩具或乐器,尝试各种可能性:「人的想像力是没有极限的,除非你轻易听信别人对你说『你不行』。」带著这样的无畏之心,陈灵与玩具钢琴带领彼此进入新的旅程。然而,即便陈灵不设限地搜集各种玩具、乐器,她对声音依然有著古典音乐家般的精准要求与坚持。她在访问中明确表示:「我没办法弹别人的玩具钢琴;我自己的都有做一些调整,好让它们更能表现我想要的声音,不是随便一台玩具钢琴就能弹出我想要的水准。」追随著约翰.凯吉机遇哲学的她,实际上并不随性。这大概也是陈灵性格独特的矛盾。
强迫症下,专注却又多变的音乐路
多次表示自己从小深受强迫症所苦的陈灵,在对话中多次让人感受同样的精准与坚持。她记得自己每台玩具钢琴是25键、30键还是37键,是「玩具钢琴界的史坦威」Schoenhut还是带她入门的Jaymar,甚至连两家厂商如何合并后来又转手都如数家珍(题外话是Schoenhut转手后品质大不如前,陈灵提醒对玩具钢琴有兴趣的朋友,要买就买早期制造的二手货)。她记得各式各样的价格、记得在哪一年谁几岁发生了什么事,记得各具意义的数字。在音乐中保持精准,或许能让她暂时安心;但再一次的,是约翰.凯吉改变了她的生命。
陈灵在访问中提到,是约翰.凯吉让她重新与亚洲文化产生连结。她所指的,不只是世界音乐的声音元素,还有凯吉深入钻研的禅学。接受当下,接受未知,接受不完美,最终将带来真正的突破与自由。如陈灵最后一次与凯吉会面时,与她的人生导师分享的感悟:「『不确定』并不意味著失序,当你对你的东西如反射般熟悉,你才能真正实践『不确定』的演出」(注3)。
回过头来看陈灵多变又专注的生命力,也让她不甘于只做个「演奏家」而已。骄傲说著自己可以「同时演奏20个乐器」的陈灵,能耐可不仅于此。在约翰.凯吉过世约10年后,陈灵开启与另一位前卫音乐先驱——乔治.克朗(George Crumb)的合作,不只是把钢琴变作竖琴与打击乐器,还要把自己当成歌者、演员甚至是运动员。此外,小时候跟著爸爸听戏曲的回忆,帮助她在中国作曲家葛甘孺作品《钗头凤》中延展声音(就是在这首曲子操作20个乐器!);曾经的芭蕾训练,也让她在舞台上的移动优雅而沉稳;她甚至曾经用玩具钢琴做了个喜剧表演《Twinkle Dammit!》,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嘲讽小时候老爱敲指节的钢琴老师。

用剧场来写回忆录
对陈灵来说,什么都能自己来,最难的想必是与他人合作(「出错了也不用怪别人」,她笑著说)。但机遇像是潮水,来了就要试著享受与接受。陈灵文笔好,本来想要完成自己的回忆录。「『龙族女儿不流泪』,我连标题都想好了」,但最终却连提笔的时间都没有,「后来我想,乾脆来做个剧场吧。」她先是和作曲家好友艾瑞克.格里斯沃德(Erik Griswold)提起这件事,接著又在他的引介下认识导演塔玛拉.苏维克(Tamara Saulwick)。过程中,陈灵就这样慢慢卸下心防:「我是很有想法的人,但我也够聪明,可以分辨别人的想法是不是比我好;首先要让我相信,只要你的东西更好,我就可以放弃我的坚持」。
于是,陈灵交出了抽屉里一大叠自己写过的东西(原本要收录在回忆录的文字,毫无修改的原始素材,还用光了澳洲合作单位一整年的印刷预算),更藉著导演从关键字启动的自由联想,「就像是按键一样,『时间』、『精准』、『纪律』、『控制』,你按下去这个字,就出现了某些关于我的故事」,将生命故事结合音乐、影像、台词与光影变化,成为龙族女儿的动人回望与再次突破的大步向前。作品刚好来得及在2020年疫情前完成澳洲首演,隔年还得到澳洲艺术音乐奖戏剧类别的肯定。
需要精准预置却相信命运,可以同时演奏20个乐器却要绝对专心;认真地玩具,调皮的乐器;没有手机门号,但用玩具手机做作品——矛盾的灵魂,她是独一无二的陈灵。
注:
- Margaret Leng Tan, 〈John Cage Poses a Few Last Questions〉, New York Times, 1993/08/01.
- 近期陈灵也再次演奏新版本的《Arched Interiors》,并将于美国国家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网站播出。
- 如注1,另可参考陈灵Margaret Leng Tan,〈音乐,来自不平静的心灵〉,《纽约时报》,2012/09/01(中文翻译刊登于两厅院网站)。


人物小档案
◎ 高中毕业独自一人前往纽约参加茱莉亚音乐院入学考,后来成为茱莉亚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女性。
◎ 1981年认识约翰.凯吉,自此改编陈灵的人生。
◎ 1997年发行第一张玩具钢琴专辑《The Art of the Toy Piano》,为玩具钢琴开创另一个新的世界。
◎跨足剧场,完成自传式单人演出《龙族女儿不流泪》,并获选为2021年澳洲艺术音乐奖(戏剧类)年度最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