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中央,一台10公尺长的跑步机低沉运转,宛如时间的齿轮在黑暗中无情推进。4名表演者踏上平台,有人快步向前,有人被迫后退,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操控,却又在极限中挣扎求生。虽是马戏作品,捷克夜店马戏团(Cirk La Putyka)《奔跑者》(Runners)却不时让人想起偶戏:跑步机像是那条牵动木偶的线,只是这一次,它化为速度与重力,主宰场上的表演者。
这样的联想并非偶然。捷克偶戏在欧洲有著深厚的历史与艺术地位,夜店马戏团导演罗斯提斯拉夫.诺瓦克(Rostislav Novák Jr.)正出身于这样的传统——偶戏世家第8代。
从小耳濡目染,但他并没有单纯延续这项家族传统,而是在布拉格戏剧艺术学院(DAMU)接受「偶戏与另类剧场学系」(Katedra alternativního a loutkového divadla)的专业训练后,逐渐转向马戏与跨界剧场。
2008 年,他与弟弟维特克.诺瓦克(Vítek Novák)共同创立夜店马戏团,名字取自捷克语「酒馆」之意。10多年来,团队创作超过30个作品,巡演30余国。诺瓦克不断尝试把杂技、舞蹈、戏剧、音乐与视觉元素交织,他说:「我不想只满足观众或评论家的期待,马戏必须不断探索新的边界。」这样的信念,正体现在《奔跑者》的作品企图上。
Q:你出身于偶戏世家,是什么让你决定转向马戏与跨领域剧场?
A:我其实从未真正离开偶戏的传统。
我出生于一个自18世纪以来延续至今、拥有8代传承的偶戏家庭。家中每个人过去与现在都以某种方式从事剧场工作。起初我并不想做剧场,我想寻找自己的梦想之路——成为一名顶尖运动员。
直到18岁那年,我第一次站上舞台,才意识到自己无法逃离家族的根。2000 年,我看到法国当代马戏团 「何谓马戏团」(Que-Cir-Que)(注1) 的演出,那是一次极为震撼的体验,当时我在布拉格戏剧学院主修表演。创立自己的团之前,我是一名演员,曾在布拉格7家剧院演出,尝试跨越类型边界,也观摩许多剧场大师的作品,不断寻找自己的语言。
2009 年,「夜店马戏团」正式成军 。自那之后,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包含某种形式的偶戏——从人台模型、悬丝偶,到被我们以动作赋予生命的日常物件。即使在《奔跑者》中,也有一幕对我来说是纯粹的偶戏——跑步机上数颗球自行滚动的瞬间。对我而言,那也是偶戏的一种。
Q: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如何塑造了你的艺术视野,并影响你之后的创作方向?
A:我遇到了最理想的导师——约瑟夫.克罗夫塔(Josef Krofta),他长年任职于世界知名的赫拉德茨.克拉洛韦(Hradec Králové)DRAK 木偶剧院。
克罗夫塔取消了所有的表演课,改让我们学习技艺——如何运用声音、身体与创造力。同时,他也希望我们了解偶戏、戏剧、舞蹈与实验剧场的当代发展。他要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灵感。某一年我们进入马戏团学习,下一年研究文乐与歌舞伎,再下一年学习乌克兰民俗,之后又专注于所谓的「冷酷现实主义戏剧」(Coolness Drama)(注2)。那真是天才的教学。
他还要求我们能立即分享经验,能与导演成为伙伴,也能成为创作者。总的来说,我的家庭与学校都帮助我找到自己。
Q:你认为偶戏与马戏之间有共通之处吗?
A:当然有。我甚至认为排练一出偶戏比任何形式都更耗时——你要精雕细琢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处控制。我曾与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š Forman)的儿子们——福尔曼兄弟(Forman brothers)(注3)合作,用手套偶排练一段3分钟的戏,花了整整4周、每天数小时。
马戏有它自己的特性,但在精准度、时间投入与工艺精神上,我们与偶戏极为相似。
Q:你与弟弟共同创立夜店马戏团,创团的想法和目标为何?
A:方向一开始就很清楚。捷克拥有强大的古典与肢体剧场传统,但完全没有马戏教育。我知道若要创造以杂技与马戏为核心的演出,我们必须以不同的方式切入——透过剧场与戏剧隐喻作为桥梁。
我寻找一个没人预期会有「动作」(movement)的空间——那对我来说就是「酒馆」(捷克语 putyka)。在共产时代,酒馆是自由的小岛。像作家哈维尔(Václav Havel,也是首任捷克共和国总统)、作家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奥斯卡导演福尔曼(Miloš Forman )都曾在那里创作。
酒馆看似静止,却充满故事,也有人因此毁于酒精。我选择这个空间作为灵感,也因为我父亲当时正从酒瘾中复原。某种程度上,那是我的个人告白。
注:
- 何谓马戏团(Que-Cir-Que)于1993年由 Jean-Paul Lefeuvre、Emmanuelle Reisch 与 Hyacinthe Reisch 创立,3人皆为法国国立马戏艺术中心(CNAC, 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du Cirque)首届毕业生。团名意指「何谓马戏」,象征对马戏本质的提问,致力于开创法国当代马戏的实验性路径。
- 受到德语地区「冷酷现实文学」(Coolness Literature)或「Postdramatik」(后戏剧剧场)影响,强调疏离、冷峻、日常化与情感压抑。它拒绝传统戏剧的情节与心理表演,而以「观察的距离」取代「共感的热度」,呈现都市孤立、情感麻木与代际断裂等主题。
- 捷克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š Forman,代表作有1975年《飞越杜鹃窝》与1984年《阿玛迪斯》)的双胞胎儿子彼得与马提耶.福尔曼(Petr & Matěj Forman)。两人最初从事演员与舞台设计工作, 2000 年创立福尔曼兄弟剧场(Forman Brothers Theatre),以结合木偶、马戏、音乐与实验剧场的风格闻名。
罗斯提斯拉夫.诺瓦克(Rostislav Novák Jr.)
1979 年 生于捷克布拉格,出身于拥有8代传承的木偶剧世家「柯佩茨基家族」(Kopecký family)。2008年,与弟弟共同创立 「夜店马戏团」,担任艺术总监。代表作品包括《夜店》(La Putyka)、《奔跑者》等。除了导演之外,他也身兼编剧和演员,作品横跨剧场与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