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斯.麦凯莱&奥斯陆爱乐管弦乐团《极致北国》
2023/11/2 19:30
高雄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音乐厅
力晶2023艺文飨宴 麦凯莱与奥斯陆爱乐管弦乐团
2023/11/3~4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我欣赏古典音乐的习惯或许较偏老派,印象中过去的指挥大师在台上无论是动作简约(譬如贝姆、杰利毕达克)或龙飞凤舞(譬如萧提、卡拉扬),且无论其当下指挥的曲目风格趋于沉重或轻快,面部表情多显庄严肃穆。但近年一些才华洋溢的中壮辈指挥家却在这方面展露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譬如现任柏林爱乐首席指挥佩特连科(Kirill Petrenko)和洛杉矶爱乐音乐总监杜达美,台风专注严谨自不在话下,但嘴角上扬、慈眉善目似成了他们的招牌表情,虽然两者的笑容里容或带有苦涩及谐趣之分。这个看似表面文章、无关音乐宏旨的观察点,却能微妙地反映近半世纪以来时代环境的某些变化。
从表情反映自我,也反映时代
首先,过去在音乐会的场域里,大部分观众并无法看到指挥的脸部表情,这纯粹是留给指挥和乐团团员间作为肢体语言之外的沟通辅助。自20世纪中叶起,随著电视转播及录影技术被引进古典音乐会,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由CBS转播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的青少年音乐会,和卡拉扬所策划具有前瞻性的一系列柏林爱乐演出影片,不同指挥家们各自的面部表情才暴露在观众眼底。或许,某些特具表演欲的指挥家也察觉萤幕前的这种附加视觉效果,而在有意无意间丰富了脸部肌肉的戏剧变化。再者,无论在职场伦理和文化意涵上,半世纪来古典音乐均面临逐渐改革的命运,一方面过去所谓的「暴君型」指挥现象已很难存在;二方面古典音乐也为了存续而有著更加亲民、世俗化的趋势,一般观众不必像过去那样盛装出席音乐会,台上的演奏家至少在举止上也不再显得那般高高在上。即使只在举手投足间,指挥家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文化大环境里的上述趋势。
在多如过江之鲫的新生代青年指挥家中,来自芬兰的麦凯莱(Klaus Mäkelä,1996- )是近年正快速崛起的一名耀眼巨星。除了行云流水、自成一格的指挥语法,在台上常露出阳光男孩般的灿烂笑容,也令人印象深刻。趁其率领麾下的奥斯陆爱乐管弦乐团来台演出前,笔者和他进行远距访谈中聊到了上述话题。麦凯莱表示演出时会尽量保持最自然的一面,「指挥台上的我和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我是一样的……指挥要做的就是能与乐团有效沟通,面部表情也很重要,能借此生动地传达讯息。」年纪轻轻的他显然对历史典故也能了若指掌,提及包括在过去报章漫画里描绘体型瘦小的马勒,在指挥台上却显精力旺盛;如19世纪白辽士在台上仿佛著魔般的身影!他则认为:「指挥家的习惯有千百种,重点是你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