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赫士.夏玛兹《一万种姿态》 2023/03/18 19:30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大剧院
萨维耶.勒华、余美华《Temporary Title, 2015 (Taipei 2023)》 2023/08/18 15:00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11楼排练场
风格涉《百叶》 2023/08/26 16:00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大剧院
迪米特里.帕派约安努《INK》 2023/10/05 19: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云门舞集《波》 2023/10/12 19:45 台北 国家戏剧院
未来的脚步,拟造的自然
横幅的侧影,一幅一幅连环图般,似由地面艰难直立身,并以足前行。60年代中艺术家鲁道夫.札林格(Rudolph Zallinger)这件广为流传、名为《进步的行进》(March of Progress)插画图像,揭示或形塑当代对人类物种「演进」的想像,有以体质为分野,又有以物质工具的创造使用,为智人等阶段划分。其所立基的线性时间观念,至今日虽已引起普遍置疑,但经一再复制的连环图像,确实留给我们在想像过去甚至未来,一道难以抹去的印迹。如果,在标注「现代人」的下一步,犹有另一次分野,将会是什么?
媒介理论家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曾形容,艺术家是感觉的专家,「最能察鉴感官知觉上发生的变化」。若试举台北双年展策展主题,我想起从「剧烈加速度」(2014)到「后自然」(2018)、「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2020)命名所指;又或以近期台北艺术节定名「万物运动」(Dancing Ecosystems,2023)为例,将近10年,艺术家持续在感知、思虑,一个今天我们常以「人类世」(Anthropocene)为关键词所勾勒的生命世界情境。
如若《进步的行进》存有下一幅侧影,下一个身体会是?云门舞集编舞家郑宗龙新作《波》(Wave)隐隐然给出了一图景。横长的影幕在舞台后,形似演进图,显现迂缓行进的舞者侧面影像,身后却拖曳愈长的光点讯号及缠崇线条;另而人身像是经由计算、拆分,再重构为数据化的运动状态,头部、肩臂等,呈显过大、过细微的扭转幅度,或带著重叠的残像。直到影幕边界,拟像刺穿延伸进真实,舞者续续拖曳著横长虚实的线条行进。突然一时迸裂,光影迅即收束于暗黑,连带虚实人形隐没似断讯。
舞作以「波」为名,必然指涉光波复杂的二象性及其联想,可视与不可视,可触和未可触。但更多是在视觉的波幅上,提供编舞家一个身体动态与链结关系的想像。黑暗吞没人影后,再出现,是12位舞者成列牵连著手,似波动般起伏的线弧,身姿各式的回旋,粒子般跳动,从个体的微波,汇聚为牵动的摆幅,在低限的语汇结构下重复;又于重复中,由一体性而似波浪延异、破碎成单子复混融于一。一列成为二列之对位,终至三两群之碎形。
郑宗龙的作品历程,相对于处理如《十三声》(2016)出身艋舺俗常感官文化经验的作品,另一个线索,则愈趋极简抽象之构成。《波》有著《一个蓝色的地方》(2013)以来如此的牵引,尤其令我想起2019年他替陶身体剧场舞者编创的《乘法》,或其后一系列以自然为命名的《毛月亮》(2019)至《霞》(2022)等印象。然而在《波》的延续中,却有了划分鲁道夫.札林格的「行进」、使人成为另一种后自然人身的标记,譬如,AI。
舞台上大量援用、调度的影幕,以波形、杂讯,尤其对应真实舞者的拟真舞蹈影像,来自与日本新媒体艺术家真锅大度的合作。偌多访谈中,郑宗龙与真锅大度谈及,在延长的疫病之时加速度的科技媒介环境,特别近年AI人工智能的大运算应用等,揭示著朝向新的身体感官可能,如编舞家所说:「因为世界变化很快,因为科技的关系,我渴望追上这个未来的脚步,我渴望身体和这些事情是有关连的。」「我们看到树不会觉得讶异,就跟我们看到ChatGPT不会讶异,它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波》由侦测身体流动的数据,经由程式学习,一方面将讯号转化、赋形为真锅大度于影像、音乐可见与可感知的设计,更重要是另一则,反向成为编舞家构思舞者运动的参照。
真实与复像遂有了崭新的辩证,舞台上时而可见影幕悬浮、升降,像光一般覆盖掩没人身;另一幕,呈现舞者与其面前形影前后的对峙,困于影幕中的二维身体空间,退远后、又若冲出平面的立体幻影。后段,有一时剥去了层层累叠的音像媒介环境,光束下,唯一舞者颜斈芯斜向奔旋于场中似刺穿虚实……
在后疫之境,云门的《波》,仿佛另个时代性的节点,开场所曳长的一幕回响著《进步的行进》,但已非百千年为度,不到10年,「进步的风暴」愈席卷笼罩于我们的动荡生命。波幅的结构、形式,总也令我想起郑宗龙前期的《墙》(2009)或《裂》(2010),而曾引用柯恩「裂缝与光」的隐喻,如今有了新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