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第25-2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海报。(截自网路)
北京

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双届呈现,演出科技歌剧《七日》

1998年创办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艺术节,它的好在于有想法有使命感,并且坚持。体量虽比不上上海国际艺术节,却更精致有型;没有乌镇戏剧节依托著古镇的嘉年华氛围,只是和北京这个城市与人紧密相连,调剂出北京的古典音乐口味。今年的音乐节为了补足去年的疫情影响,以双届的姿态出现,9月22日开幕、10月15日闭幕,24天演出25场;主题关键词中的「青春」「未来」「态度」正好体现了音乐节的理念,它在乎的是现在与未来,除了对年轻音乐家的提携外,更突显的是对当代作品的热情拥抱,不畏先锋、新锐,具有实验性的作品,这一点它比著力展现当代创作技法与效果的现代音乐节有更温暖的现代性。

北京国际音乐节对歌剧演出情有独钟,除了欧洲经典歌剧,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更是一大亮点。历年来委托或演出的作品有郭文景《夜宴》和《狂人日记》(2003)、温德清《赌命》(2004)、周龙《白蛇传》(2010)、叶小纲《咏·别》(2010),陈士争导演的新国剧《霸王别姬》和音乐剧场《赵氏孤儿》(2018),王斐南的沉浸式歌剧《奥菲欧》(2018),杜韵的《天使之骨》(2019)等。今年最受瞩目的是郝维亚的科技歌剧《七日》(2021年上海首演)新制作,以人类与人工智慧的博弈为引子,扩展观众的想像力并思考我们的未来处境。

中国歌剧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主因在于大量的主旋律红色歌剧以国家项目为名产出,挤压了真正具有艺术价值作品的演出空间。北京国际音乐节所演出的这些歌剧作品有别于主题与形式单一的主旋律红色歌剧,在内容与舞台制作上都展现出丰富多样的生命力,且多具个性与实验性,让人庆幸中国歌剧发展的契机与命脉仍在。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