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北京东城区美术馆后街的77剧场,今年开始跟上流行,以演出沉浸式戏剧为主。(77剧场 提供)
北京

沉浸式戏剧盛行,非剧场演艺空间拓展快速

非剧场空间演出成为世界表演艺术的趋势,中国表演艺术界也即时跟上且蔚为风潮。政府亦从善如流,为支持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演艺空间发展,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9月公布了包括传统剧场、文创园区、文化遗址及商业街区等15个多元空间,支持它们在新演艺空间、新演艺内容、新文化消费体验方面为北京文化风景多添色彩。

演出空间的去剧场化是因为为了观演体验多元性而设计不同的演出形式,需要有别于剧场的定式空间方能展现,尤其是这几年引入的沉浸式戏剧,观众则因为观与演的假性合一而趋之若鹜,成为目前最盛行的演出形式。传统剧场如位于美术馆后街的77剧场与抓马艾克斯传媒公司的《大真探赵赶鹅》合作,让观众回到1990年代的北京胡同;东城区隆福寺大麦演艺新空间在商业环境里演出《现在开市》;京味沉浸式话剧《城南旧事之评书传奇》则在位于前门的颜料会馆剧场中上演;开心麻花在望京的剧场「花花世界」上演《偷心晚宴》,让观众处身于当下虚拟又真切的娱乐生活中。这些空间与剧码大多置于北京老城区,与北京传统格调看似格格不入,却也有反差的趣味。

沉浸式戏剧确实让传统观演经验来了个大翻转,但令人担忧的是,此类演出的目标观众显然锁定新鲜社会人,内容娱乐性高,谈不上深度,同时戏多且同质性高,票房收益能否持续支撑热度,并不乐观。但话说回来,这类演出除非像10年前开心麻花喜剧创造出的新型消费娱乐,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否则何以为继?戏剧市场本就起起伏伏,无法引领亦无力控制,只能顺势而为。这波流行带来的唯一好处可能是剧场空间的解放,让人们体会到表演艺术的莫大可能性。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