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 父亲 儿子:费洛里安.齐勒 家庭三部曲舞台剧本》书封(果陀剧场 提供)
艺@书

家庭是一道不确定与不安的界线

《母亲 父亲 儿子:费洛里安.齐勒 家庭三部曲舞台剧本》

家庭是世上许多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不论是原生家庭的父母、子女,抑或是因应个人生命与社会环境变迁,进而衍生的各种家庭型态。法国作家费洛里安.齐勒(Florian Zeller)的舞台剧本《母亲》(La Mère)、《父亲》(Le Père)和《儿子》(Le Fils),就是围绕著「家庭」所创作的三部曲。

这三部剧本的故事各自独立,但故事之间的角色名字重复,且其扮演的家庭身分又有类似之处,以致于隐隐约约之间似乎可以理出一条轴线。仿佛是以一对离异的夫妻为核心,延伸到上一代的失智父亲,以及下一代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儿子,同时又牵涉到夫妻两人现在的情感状态,以及回溯两人曾共享的生活点滴。剧情背景设定在巴黎,召唤出的情感纠结却是不分国界的。名字是个代号,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才是重点,并且可以轻易连结到我们每一个观众及读者的经验,对照著我们每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处的位置。

齐勒生于1979年,22岁出版第一本小说。2004年以剧本《他者》(L’Autre)进入剧场界。此后剧本创作不辍,并常与法国知名剧场演员合作。2010年至2018年间,齐勒陆续创作《母亲》、《父亲》和《儿子》,其间还穿插了多出剧本创作,包括《谎言》(Le Mensonge)、《幕后》(L’Envers du décor)、《起飞之前》(Avant de s’envoler),以及翻译为英文后扬名国际的《真相》(La Vérité)。这段期间创作的剧本题材未必有一致性,但有些元素确实有重叠之处。例如《起飞之前》里有位年长且思绪恍惚的父亲,不免让人联想到《父亲》里的主角。

或许因为齐勒的剧本常以看似松散的片段串连而成,台词浅显明快,没有复杂的情节起伏,也没有高深的生难词语。正是通过这样的风格,齐勒的剧本往往给人一种贴近生活、无所不在的现实感,但又似乎隐藏了许多未曾开口明言的事实。齐勒于2018年出版《儿子》一剧时,接受《舞台前》(L’Avant-scène théâtre)杂志访问,坦言他的剧本语言一向非常简单,而正是这种简单的语言令他喜爱剧场,在表面上看起来平凡无奇的文字背后蕴含张力,在简单之外保存了各种谜样的可能性。这种「简中见繁」的剧本风格,呼应他笔下的剧情结构,在单纯的线条之间,建立起一圈又一圈迷宫般的回路。

《母亲》、《父亲》和《儿子》可以是一个家庭的三部曲,但也可以是三个家庭的纠缠与不得已。可以说是建立在家庭伦理的关系之中,也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身分角度来思考个人在群体中的位置。法国资深剧评家科斯达兹(Gilles Costaz)以「不确定的三部曲」为题,观察三出剧作中所揭露的各种不确定关系,不仅存在于外在的当代家庭结构,也存在于个人内在的分寸拿捏。

以《母亲》为例,剧情似乎是主角内心所想像出来,又像是许多她所无法掌握的外在事件所组成。她的先生总是在出差,而她总是想著与久失音讯的儿子取得联系。母亲以为可以掌控回到身边的儿子,但儿子却是要离开母亲以追寻理想。剧情场景似乎不断重复,但每次重复时又有些许元素变异。到底真相是什么?又如《父亲》,剧中的男主角不断摆荡在过去的回忆与现实的远行之间,什么才是近在眼前的真实?主角心中未必有确定答案。

齐勒在访谈中提到《儿子》一剧的不确定感与悲剧性。父亲因为离婚的缘故,内心始终对儿子有一份歉疚,希望能借由他所推想的有效方式来补偿儿子,以致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让儿子在各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之间选择自杀一途。父亲因为想像的歉疚感而做的一切,最终导致个人无法消弭的一生歉疚。

从社会写实的角度来看,齐勒的《母亲》、《父亲》和《儿子》对应到当今婚姻与家庭的常态,同时也涉及学校与职场、公领域与私领域的互相渗透。传统家庭模式或许不见得是核心价值,但当一切亲密的关系都可以是选项(或不需要是选项)的此时此刻,我们是不是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外在环境之下,反而更难以俐落地界定自我的内在定位?

这或许是我们阅读齐勒剧作时的扣问,也是许多剧场观众的不安吧。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