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解的问题:伯恩斯坦哈佛六讲》书封。(新经典文化 提供)
艺@书

精进古典音乐的讲座精华

《未解的问题:伯恩斯坦哈佛六讲》 无止境的音乐思辨

光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与古典音乐难以构成联想;但一看到作者竟是大名鼎鼎的李奥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想必一定是关于音乐创作或乐团指挥的相关书籍吧?!待翻开内容又看到了许多谱例,相信许多读者心中必定充满诧异,这本书究竟在说什么?

事实上,本书的标题《未解的问题》来自于伯恩斯坦1973年在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所进行的一系列讲座名称,其发想源自美国作曲家艾伍士(Charles Ives)在1908年所写下的同名小品。艾伍士的这首曲子激发了伯恩斯坦的灵感,那就是「进入到20世纪后,音乐要往何处去?」,而伯恩斯坦在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便以此为名,以6场讲座的规模为学生们阐述他的想法与理念。而本书就是这6场讲座的演讲内容,经过编辑们的润笔挑筛精练而成。

虽然这已是近半世纪前的讲座了,但伯恩斯坦精辟的观点与见解放在身处于21世纪的当代仍历久弥新。首先,他以跨学科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分析音乐、解释音乐历史的新方法。在第一场讲座中以柯普兰的《钢琴变奏曲》作为楔子,援引简单的音乐主题向听众阐明音乐发展的各种可能,同样的4个音可以成为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中的主题,也可以演变成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甚至是乌德香卡舞团中的印度音乐。由此观点出发,伯恩斯坦尝试以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语言理论为基础,向听众建构起他对于「音乐要往何处去?」的思考逻辑。

在前3场讲座中,伯恩斯坦试图从音韵学、句法及语义学来分析音乐在声音、结构与意义上的组成与发展,并将焦点著重在古典时期的音乐。到了第4讲〈歧异的乐趣与危险〉中,伯恩斯坦解释了浪漫时期音乐中关于和声的不确定性与结构自由等特色,并仔细分析了华格纳在《崔斯坦与伊索德》里大胆却又充满创见的和声手法。第5讲〈二十世纪的危机〉则介绍无调性音乐的衍生过程及此一潮流所可能引发的重大危机,同时也在此揭示了艾伍士在《未解的问题》一曲中对于此一潮流的忧心与反讽。最后一讲〈大地之诗〉则将重点放在斯特拉温斯基的创作观,伯恩斯坦认为斯特拉温斯基已为这个「未解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而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将近一百则谱例,洋洋洒洒地分布在书上各处犹如一本专业的音乐分析教材。事实上当年伯恩斯坦在演讲时时常信手弹奏他所要示范或举例的音乐段落,有时也会在演讲后的棚内录影中以剪接的方式置入他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或维也纳爱乐的实况录影。而这些在演讲中原本该是用「听」的音乐转译到书上便成了大量的谱例,虽说这样的「纸上谈兵」实在是不得已为之的必要之恶,但对于具有音乐背景的专业人士来说,也不枉是个能进一步钻研内容的绝佳范例。

至于一般读者该如何理解伯恩斯坦在本书中所阐释的音乐思想呢?我想大家不妨实际看看伯老究竟是如何进行这系列演讲的。事实上伯恩斯坦当年的演讲录影目前都还留存于网路上,只要输入几个关键字就能轻松搜寻到。我建议读者可将本书视为演讲的翻译讲义,在观看伯恩斯坦演讲的同时同步阅读书中内容,而伯恩斯坦即时演奏的音乐示范也有谱例可参酌。如此既能明暸伯恩斯坦在演讲中的各种旁征博引,同时也能借由聆听音乐而更加身历其境。

最后我要说的是,本书的内容不仅彰显了伯恩斯坦的博学,同时也看到他面对音乐时的谦卑。虽然这不是一本容易阅读的书,但若能真正明暸书中的各个意涵,相信你定能对古典音乐有著超乎一般人的理解,未来对于各种音乐类型势必更能融会贯通、悠游其中。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