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动人生》音乐剧DVD封面。(取自网路)
焦点专题 Focus 说起改编,我们想谈的其实是⋯⋯

剧场的延续性与可能性

电影改编剧场的3种案例

剧场与电影一直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我们谈论「改编」案例时,相对于一百多年的电影,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剧场直觉上似乎较容易是被改编者,例如希腊悲剧、莎剧等影像化,或是百老汇音乐剧如《歌剧魅影》、《悲惨世界》之电影版,更有由著名流行歌曲延伸的「点唱机式音乐剧」(Jukebox Musical), 如《妈妈咪呀》、《万世巨星》等;而多对话及室内场景,较上述案例稍微小众一点的现代戏剧,富有文学性及考验演员功力的性质,则成了影迷印象中的「奥斯卡最爱」,上世纪中叶有伊莉莎白.泰勒主演的《灵欲春宵》(又名:《谁怕吴尔芙》),及马龙.白兰度和费雯丽主演的《欲望街车》等,近年安东尼.霍普金斯及布兰登.费雪也分别以当代剧本翻拍的《父亲》和《我的鲸鱼老爸》封帝。

剧场演出具有实时性与现场性,无法利用剪接快速穿梭不同时空,场景较缩限且需重复利用,通常制作成本也比电影小,逻辑上而言,应该较适合做为一个朴实的基底,让改编的影像添上花样;然而,随著各种形式的娱乐展演逐渐混杂,分众状况不再那么明显,再加上新的科技和技术引进剧场,也不乏反过来的例子——电影先获得成功后,再改编成剧场作品。

《舞动人生》:从电影、剧场再回到大萤幕播映

以《时时刻刻》、《为爱朗读》及影集《王冠》为人所知的英国名导史蒂芬.戴尔卓(Stephen Daldry),其首部剧情长片《舞动人生》(Billy Elliot,2000),讲述渴望学习芭蕾舞的矿工之子比利,克服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及家里给予的阳刚期待,在舞蹈老师乔治娜的帮助下参与甄选、进入专业学校就读,逐渐改变父亲的反对态度并获得肯认,一步步成为耀眼的芭蕾舞者。

该片将男孩成长心境放置在1984至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的社会脉络中,藉少年柔软却坚韧的气质,抚慰紧绷过劳的蓝领阶级家庭,取得1亿票房佳绩。14岁新人杰米.贝尔更是击败罗素.克洛、汤姆.汉克斯等资深男星,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英国影艺学院电影奖(BAFTA)最佳男主角奖得主。

导演戴尔卓在拍电影前已有剧场经验。从青少年时期接触剧场作品并担任学校话剧社干部,取得文学学士后,还考进东15表演学校主修表演,并在曼彻斯特、利物浦、爱丁堡等地发表剧场作品。他曾於伦敦的Royal Court Theatre、The Gate Theatre及美国圣路易州的Metro Theatre Company担任艺术总监,1994年就以《An Inspector Calls》进军纽约百老汇,获得东尼奖。

戴尔卓先是在剧场认识后来成为《舞动人生》编剧伙伴的李.贺尔(Lee Hall),这故事原型其实来自于贺尔先前只有公开读剧、没正式演出的剧本《Dancer》,而电影大获成功后,两人继续合作进行音乐剧改编,2005年於伦敦西区首演,随即获包括「最佳新创音乐剧」等共9项劳伦斯.奥利维耶奖提名,并于2008年开始进军百老汇,让戴尔卓获得第二座东尼奖最佳导演。此后,该剧开始世界巡回,出现西语版、德语版,并参与剧院现场录制,从电影、剧场,再度回到大银幕播放。

因巡演的长寿性质,加上男主角比利必须是发育前青少年的年龄限制,演员有「毕业」的现象,给予不少有表演梦的年轻男孩机会,为扩大戏剧的教育意义及影响了,编剧贺尔和音乐总监Martin Koch更发起「Billy Young Theatre」计划,提供简短版的剧本及音乐,让在地小剧团及学生社团也有机会搬演。

值得一提的是,因参与漫威而红遍全球的「小蜘蛛」汤姆.霍兰德,曾参演最早几年的伦敦西区版本,他的人生经历甚至与剧中比利相呼应,是受芭蕾老师引荐才参加甄选,并花了两年时间,从饰演比利的好友逐渐熬成主角比利。

2025╱2026 乐季最前线:国际篇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演出评论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