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学院课程进行现场。(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从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学院,到台湾表演艺术策展的现实与梦(二)

策展能教吗? 抗拒机构化思维的培育策略

Curatoké的办理或许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审环境对策展(人才)的需求,面对开展策展行动与机制的疑惑。从超越在地的课程框架,可以看出Curatoké对于透过引介实战经验来扰动艺文生态的野心,并同步推进到国际交流的层面。

策展与节目策画的不同,在于策展往往是透过策展意识和提问,同步对创作端和观众做出邀请,打开创造与对话的空间。今天艺术形式与内容分歧,策展不仅回应著多元的实践,不同策展类型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例如社群建构、议题探索、美学突破等)。然而,多元的景致也为专业传承带来挑战。Curatoké这个以「学院」为名的培育计划,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今天,策展还能教/学吗?

在我的观察中,Curatoké大概用了几个方法来面对这个难题:一、学员们首日就自身「策展和艺术上的实践及研究」进行分享,但不须在课程期间提出策展计划。二、策展人导师根据学员的分享,以自身策展实践为例,选定特定主题授课,例如:机构、与艺术家工作、为下一个时代策展、国际共制与连结等。三、保留最后4天早上没有预先规划的时段。四、结合亚当计划和台北艺术节,让演出与交流自然融入课程安排中。

在一个由机构发动的计划里,这些安排一方面善用并结合其他现有活动,一方面抗拒了机构化思维,像是成果导向、高度明确而僵化的行程。首先,由于学员们背景殊异,大家的实践及研究分享,为当今策展样貌与意图回应的事物,建构出一个框架,成为相互观摩的基础,也为所有师生提供了思考和对话的参照脉络。

再者,虽然要求进行分享,但并未营造出竞争和比较的氛围(包括不须提出策展计划)。这看似简单,但在我经历与观察过的人才交流或培育计划中,并不总能保有这般调性。尤其国际交流计划往往由大型机构推动,容易倾向要明确落定所有安排细节。同时,这样的场合总是汇聚资历相异的专业工作者,怎么甩开代表资源和地位的隐形帽子,并不容易。Curatoké的课程安排,和参与成员的高度意识,很大程度上拆解了伴随计划体质而生的各种权力关系。因此,虽然我使用「导师」和「学员」,但我相信其他参与者会同意,在实际相处上更接近与同行共学的氛围。

与会学员交流。(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提供)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保留协商空间,营造平等交流的社群

此外,保留课程安排上的弹性,也是创造出面向未知和更为平等关系的方法。导师们表示他们的课程是根据学员们的分享,以及其他人已经触及哪些主题,来决定自己的授课内容。最后4天早上则是经由全体成员商讨,决定先进行一对一/二的深度对话,之后再就还未触及、但大家都感兴趣的议题进行团体讨论。

这其中的细致度在于:即便导师们都有初步构想的主题,他们在课程筹备会议中也曾讨论过一对一咨询,但因为在实际操作和心理层面都保留了协商空间(如课表上简短标题——某人的工作坊、晨间反思讨论——的效果),因而能够真正建立一个敢于提问、乐于分享知识和疑惑的安全空间。这样的安排,也可以说运用了某种策展思维。基于当今多元的策展样貌,加上表演策展特殊性带来的繁复挑战,Curatoké创造的环境,更像是一个能共同面对、思考策展及其美妙与困境的暂时性社群。

这样的暂时性社群,也融入到北艺中心建立多年的另一个社群:亚当计划。策展也许难以教授或学习,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基础观念和概念思考能力之外,需要很多做中学。这个「做」也包括策展的预备工作,例如建立人脉、掌握文化生态与趋势等。像亚当计划这般以艺术家为核心的国际交流场合,加上台北艺术节和台湾表演艺术橱窗,就是一个策展人可以大量做功课的环境。

表演策展人和国际交易/交流场合的关系是另一个大主题,在此无法多做讨论。但作为一个表演策展培育计划,Curatoké让学员有机会与世界各地、各种角色的国际同行近身观摩与交流,在身、心上都开启了一个策展中十分重要的过程,那就是实践(策展和为策展做功课)与思考(建立策展思维及设计工作方法)交织的养成模式。多年下来,亚当计划已构成超越自身的交流网络,Curatoké中资深和新锐、视觉与表演的异质性组成,或也能逐步形成新的专业支持网络,打开彼此接触他方艺讯与趋势的窗口,进而开拓、媒合潜在的演出及交流机会。

〈从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学院,到台湾表演艺术策展的现实与梦(一) 策展及其培育的再想像〉

〈从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学院,到台湾表演艺术策展的现实与梦(三) Curatoké的国际架构所撑开的策展讨论空间〉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4/11/01 ~ 2025/02/01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