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观众,我们该如何以能被接受的方式提供回馈?又该如何以提问代替命令式的建议?
作为艺术家,我们该如何练习这种「倾听的艺术」,面对感觉让人难以承受的大量回馈,从中筛选出那些真正能推动作品进步的建议?
每次演出结束后,我们很自然地会询问观众对作品的想法。朋友通常会给予正面回馈,强调让他们印象深刻的部分:「我很喜欢那个片段……」当然,我们会欣然接受这些评论,视为对作品价值的真挚肯定(毕竟,我们的朋友这么聪明,品味又这么好!)。但若他们给的评论偏向负面,或提出了些建议呢?
通常,我们总能找个理由将他们的回应视为偏见或有问题,认为他们「不了解我们的作品」,或是对我们有「个人恩怨」。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解读有可能是对的。但若我们本能地筑起这道防御墙,又如何能提升我们的作品,或突破熟悉的创作过程所带来的舒适圈?
接受并处理他人建议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在这学期的导演课上,我常感觉到这样的防御墙。如果我称赞学生的场面调度或台词诠释,他们会热情地点头表示认同;但当我稍微提出一点疑问时,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神开始变得坚硬或迷离。看著那些原本在学期初展现出极大潜力的学生,最终毫无进步,颇令人沮丧。他们开始且上完了这门课,却没有任何成长。
相反地,有些学生会主动寻求我的意见,甚至征询同学的看法,邀请我们参加额外的排练,或针对某些卡关的片段提供建议。我不期待他们对所有意见照单全收,但看到他们愿意尝试、衡量这些建议是否有效,最后决定采用或是放弃,实在让人欣慰。这种「试试看」的态度,就是健康学习环境的关键。
如果我面对的这群18岁学生认为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拒绝尝试其他可能性,那他们为何要上大学?为何选修我的课?让人难过的是,愈来愈多学生这么年轻就放弃了学习。
愿意接受并处理他人建议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与此同时,信任自己的艺术愿景同样不可或缺。美国剧场大师罗伯.威尔森曾提到,他早期的一场演出里,所有观众都在中场休息后离开了。面对空荡荡的观众席,他可以选择中止演出、宣告结束。然而,演员们完成了整场演出,并在一片震耳欲聋的寂静中谢幕。
如果威尔森因为观众对演出羞辱的拒绝而改变他的美学,他可能不会创作出《聋人一瞥》或《沙滩上的爱因斯坦》。而这个世界也将错失一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革命性的作品。
挑战在于如何提供回馈与如何倾听建议
那么,挑战在于,作为观众,我们该如何以能被接受的方式提供回馈?又该如何以提问代替命令式的建议?
作为艺术家,我们该如何练习这种「倾听的艺术」,面对感觉让人难以承受的大量回馈,从中筛选出那些真正能推动作品进步的建议?我们必须在被听见的同时,也学会倾听。
但愿我们都不必面对是否要在空无一人的观众席前继续表演的抉择,但若真的遇到了,希望我们能怀抱开放的心态与坚定的信心,勇敢前行。
(本文出自OPENTIX两厅院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