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智伟(Rafael Wu 摄)
焦点人物

FOCA 林智伟:追求与创造平衡,挑战马戏生态的下一阶段

平衡,是马戏在挑战特技时必须维持的其中一种方式。

马戏表演者借由追求、或是意图打破平衡来制造属于马戏的身体与表演美学,也提供观众对于危险边缘、人体极限的挑战想像。不过,对于一个在不到15年内就从几个朋友的热血拼搏,成长到拥有专职表演者、行政与技术团队等40人组成的「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后简称FOCA),创办人林智伟就不得不从原本的「表演平衡」,开始思考供需关系、演出频率与规划、艺术创造、生态支持等面向的「营运平衡」。

跨界三部曲《一瞬之光》(陈艺堂 摄 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 提供)

演出属性的平衡:从商业模式支持艺术性

「FOCA常会获得一种形容,是我们很商业,很会赚钱。」林智伟说起这个刻板印象,其实并不否认、也不反对马戏表演自身的商业性,包含尾牙活动、商场与商案演出等,但他更想强调的是「『商业』或许是我们的DNA,但就是透过这种『赚钱』模式来养这一群人,从成立这个团队开始便是如此。」

这背后至少有两层思维在林智伟的思考里:一是马戏缺少完整的教育系统,所以他需要经济来源来培养表演者,另外则是特技演出的高危险性,因此表演者需要专一,而要有庞大的行政团队支持。上述两者,都依赖商业演出带来的收益。

其实综观FOCA今年的演出,横跨剧场与户外、国内(几乎走遍台湾不同地区,包含离岛)与国际,以剧场演出来说就有《宇宙大冒险》、《解忧快餐车》、《马戏派对》与《虚缺号》等,不只超过台湾多数团队的演出总量,更有截然不同的目标与诉求。「很客观去看数据,其实FOCA每年都有『创作』,像是我们10周年找了菲律宾艺术家理罗.纽(Leeroy New)创作《消逝之岛》,在离开社子岛前留下作品,后来陆续找支离疏制作(Peculiar Man)、王嘉明与拉纤人(男声合唱团)、郭文泰合作。」林智伟说:「我们没有停下脚步,一直在找寻突破与创新。」

以新作《虚缺号》来说,是继跨界三部曲《苔痕》后,再度与德国舞蹈剧场团队「支离疏制作」合作,必须投入相对高的成本,但FOCA并非等「补助款」到位才开始安排场地(《虚缺号》目前规划在桃园铁玫瑰艺术节、台中、台北表演艺术中心2024马戏节演出),是藉商业演出积累的资本来支持创作,不完全被补助牵制,更来自FOCA自身对于艺术的追求。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第一届FOCASA马戏艺术节现场。(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 提供)

「我们内部其实切割得很清楚,也清楚商业与艺术间的平衡。」林智伟这么说。甚至,「FOCASA马戏艺术节」(后简称FOCASA)的出现,更将这种关系体现与结合更为明确。

FOCASA最初是个「圆梦」——圆马戏人想拥有马戏篷的梦。但从台南水交社文化园区的免费试营运(2022)与第一届(2023)收费举办,参与人数从5万人增长到8万人,不只带给FOCA意外的经济来源,同时也给予信心,能够以此为基础去发展FOCA的更多面向。

两年举办一次的FOCASA,持续累积能量,并且因应不同邀约,运用马戏篷的可动性,客制化规模不一的形式,如台湾文博会、各地方政府的邀请。林智伟尝试触及的不是剧场的传统观众,更多的是音乐祭、或是在假日找寻娱乐活动的大众;也将FOCASA视为「平台」,让马戏团队与大众认识彼此的面貌与轮廓,「这么大一场活动,如果可以网罗到500到800个深度粉丝,愿意走进剧场,就是收获。」他也说,FOCASA亦会邀请国际策展人,达到交换节目、艺术交流的目标——于是,艺术与商业在此找到一种交集。

「我们是从商业模式找寻自己的艺术模式,与其他团队刚好相反,这是个不一样的导向,但大家都是在找一种方式生存下来。」林智伟谦虚、自信,也说得真诚。

跨界三部曲《消逝之岛》(王勋达 摄 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 提供)

组织营运的平衡:线上与线下的同步运作方法

另一个同样在疫情期间「生产」出来的是FOCA位于桃园芦竹的新团址——地坪约350坪,二楼则有150坪左右,合计500坪的使用空间,目前足以容纳FOCA日益增长与健全的组织架构。

目前的FOCA共分为4个部门,有演员部、营运部、行销部与商务部。其中的演员部又再细分为演员组、技术组与行政组,更为全面性地规划演出事务,也成为台湾少数拥有技术部门的剧场团队。

不过,林智伟的平衡思维很明显地不囿限于现状,在现有的部门规划里,随时重新评估、也强化与深化组织系统。像是目前隶属于行销部的教育组、演员部的技术组都有持续成长、然后独立的可能;以技术组来说,FOCA目前的团址虽已有道具间、服装间等空间设置,但储藏马戏篷、道具等物品的货柜仍有将近30多个,储放在不同地方,其中更牵涉到管理,因此林智伟也思考未来申请相关资源与补助来建置仓储,同时提供给其他马戏团队使用,此时的技术组或许就可再独立成一个部门,得以强化基础人力与运作机能。

跨界三部曲《苔痕》(王勋达 摄 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 提供)

林智伟说得坦白,目前的团址其实到今年1月才落地,中间经历了几次迁徙,更有段时间是将演出与行政部门分别规划在桃园、台北不同区域——不过他发现行政与演出部门的距离,导致管理难以有效落实。虽说目前所有部门都顺利安置在现行团址,但林智伟也在疫情中的线上机制里产生弹性。「对于这个世代的年轻人来讲,经过疫情加速了线上作业的可能,『我干嘛一定要来公司上班?』是他们的思维,而交通的时间成本也成为考量。但是演员又比较传统挂,必须实体训练、排练。」于是他降低行政部门进入办公室的必须,同时也可使用在台北石牌的办公室,更为机动地参与会议、讨论事务等。

这至少开创了两种契机。一是,能够网罗不同地区的人才,林智伟说:「坦白讲,要在一个(非台北的)地方生根并不容易,平面设计、编辑、数位行销的人才在桃园还是相对缺乏。」另外则是,防止办公空间的无限扩张,可以更有限度且有弹性地调整。

「FOCA是把庶务工作线上化,面对市场的部分还是坚持做线下的事情。」林智伟在营运思维上,将行政与演出、线上与线下找到一种属于FOCA的平衡方案。

FOCA 林智伟:追求与创造平衡,挑战马戏生态的下一阶段
(Rafael Wu 摄)

未来永续的平衡:「教育」作为下一阶段规划

前述提及「教育」这一版图,是林智伟思考FOCA的下一步。

其首要参照的或许是台湾在教育系统上建置相对完整的云门舞集、朱宗庆打击乐团等,不过就如林智伟所说,相较於戏剧、音乐、舞蹈有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马戏表演者多半来自国立台湾戏曲学院,其实也非马戏的专门学校,导致马戏表演者的水准并不一致,进入团队后更需要团队自身的培育。「我们必须要用『养人』的形式,让这些演员们维持状态,同时长出FOCA的身体。」他这么说。

另一个角度是「推广」与「扎根」。其中一个面向是以「培养观众」为主,让更多学生更早接触到这门艺术,于是林智伟借镜了拉纤人男声合唱团在澎湖的经验,将其纳入FOCA的运作系统中。而他近期刚拜访伦敦的马戏学校,更观察到这类教室的定位已经不是培育马戏人才,其营运项目对标在「健身运动」,因此全面扩展了受众,从儿童到成人都可以借此找到马戏在生命与身体的功能,这完全打开了林智伟对于马戏教育的视野,开始想像怎么与大专院校、民间机构提案与整合,打造属于FOCA、属于台湾的马戏教育系统。

FOCA 林智伟:追求与创造平衡,挑战马戏生态的下一阶段
(Rafael Wu 摄)

同时,林智伟的思考也是回到自身团队、或者说这群与他一起打拼的伙伴。「退场机制」是他的核心考量,因为马戏表演者的巅峰大概落在30岁左右,FOCA必须开发更多面向,让这群马戏表演者在前线退下后,能够转任其他角色,包含教育、行政、创作等。他说:「像冠廷从大学毕业就跟著我们,FOCA也有很多演员一来就8年、10年,他们最辉煌的时间都在这里,难道巅峰不在,我就不要他了吗?」

林智伟的下一个平衡是从教育入手的「永续」,不管是从观众端、还是团队端。

从「创团初期让不同领域的人认识马戏」开始,到「身为马戏团队,必须开始认识台湾表演艺术圈的各种机制,也去建立机制面理解马戏的角度」,到FOCA现阶段因为FOCASA的举办,持续破圈,并品牌化,「让马戏、让FOCA成为大众生活里的其中一件事情。」林智伟这么定位FOCA的第三阶段。

FOCA 林智伟:追求与创造平衡,挑战马戏生态的下一阶段
(Rafael Wu 摄)

下一阶段的FOCA即将走往「教育」,而过去的基础——包含商业敏感度与特殊生态、FOCASA建制的平台系统、逐步充实的营运部门与来自不同团队的外援等——都让林智伟抓到团队发展与运作的平衡,同时面对的不只是自身团队,更有整个马戏生态的运行。

其实,「维持(美好的)初衷」与「面对(残酷的)现实」也是一种平衡,让林智伟就算不再是表演者,也随时要在险境里往下走,然后在众人的惊呼里现身。

FOCA 林智伟:追求与创造平衡,挑战马戏生态的下一阶段
(Rafael Wu 摄)

「我们这一群人的组成就是一群『表演人』,一群喜欢表演的人,所以成立这个剧团核心始终没有变。」现在的林智伟回想起当时成团的原因,望向上百坪的排练场、行政区域,仍坚定地这么说。

FOCA 林智伟:追求与创造平衡,挑战马戏生态的下一阶段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2/19 ~ 2025/05/19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