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砰!》(Stéphane Bourgeois 摄 台中国家歌剧院 提供)
戏剧 罗伯.勒帕吉✕机器神✕马戏工厂《砰!》

比摔角更摔角 马戏高手转译的剧场奇观

2025 NTT Arts NOVA 罗伯.勒帕吉机器神马戏工厂《砰!》

2025/3/7~8  19:30

2025/3/8~9  14:30

台中国家歌剧院中剧院

大猫熊与摔角能有什么关系?2002年,英国法院宣判了以大猫熊作为识别物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在与「世界摔角联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的诉讼中,赢下了WWF缩写的商标权。自此,大猫熊与摔角分道扬镳,后者更名为「世界摔角娱乐」(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这个全世界最大的职业摔角公司,以其名揭示了摔角作为一种娱乐的重要向度。

出身加拿大魁北克的导演罗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团队「机器神」(Ex Machina),以及魁北克「马戏工厂」(FLIP Fabrique)这次带来台中国家歌剧院的新作《砰!》(Slam!),便是以摔角娱乐为主题。勒帕吉与机器神对台湾观众来说应不陌生,上次来台是2023年的《库维尔1975:青春浪潮》,更前几次演出包括《在月球的彼端》(2020)及《887》(2018),勒帕吉及机器神标志性的舞台场景设计、灯光安排及强大富丽的叙事张力,尽显于这几部作品中,剧场风格也十分适合中大型剧院空间。不过,《砰!》(Slam!)以其摔角娱乐的内容,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看戏体验。

《砰!》(Stéphane Bourgeois 摄 台中国家歌剧院 提供)
PAR360期年度特刊重磅发行广告图片

不是「模仿」摔角!剧场体现摔角的奇观性

剧如其名,《砰!》强调声情感官,比起前几部来台作品著重以精美舞台调度,发展致密编织的情节叙事,本剧更接近一套演员的身体实验:让熟练马戏特技动作的演员,来扮演摔角选手会怎样呢?除演员身体的实验外,勒帕吉在访谈中也直陈,《砰!》彰显摔角运动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娱乐—— 一如WWE之名——因此本作更强调观众参与的重要,就如同一场摔角比赛缺少观众的鼓噪、嘘声、呐喊便难以成立一样,《砰!》希望观众注入观看摔角比赛的热情,与台上演员一起投身这场摔角的嘉年华式喧闹喜剧。

浸淫于魁北克浓厚的摔角文化中,勒帕吉注意到当代摔角比赛娱乐表演化的趋势,选手在台上有著鲜明的角色形象,熟悉摔角符码的观众,一眼就能认出选手的擂台服装与姿势情态,是正派(Babyface)还是反派(Heel)形象,比赛中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情、动作编排和情势高低起伏,更是牵动撩拨观众的认同和情绪张力;换言之,当角色扮演、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成为摔角比赛吸引观众的看点时,摔角本质上与剧场有了深深的亲近性。

勒帕吉直陈:「摔角就是一种剧场表演。」在此,《砰!》的演出不是对摔角的模仿,观众不是在看演员「表演」摔角、模仿摔角动作,因为摔角就是剧场,《砰!》是要体现摔角隐含深刻的戏剧奇观性。

版面资料库-试阅活动广告图片
《砰!》(jfsavaria 摄 台中国家歌剧院 提供)

用马戏介入摔角,加乘表演效果

诚然,这样的创作立场引来的追问是,既然如此,何不看「真正」的摔角比赛,而要进剧场看戏呢?

本作对摔角的重要创造,更在于引入马戏演员的身体。来自马戏工厂的演员,在排练中与摔角指导一同工作,试出适合个别特技表演风格的摔角选手角色,马戏演员优雅、柔软灵活的身体,在摔角擂台上不只突显摔角如何是种对人体限度的挑战,还更进一步地绮想、戏耍、推闹摔角身体的极限——还能再多扭曲弯折、摔得再多重、跳得再多高?马戏演员身体的介入,并未使摔角不似摔角,几乎是摔角的潜能,是在这种混种表演中被激发。

此外,《砰!》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成功与否、摔角比赛成立与否,高度取决于观众在场的投身,勒帕吉强调,《砰!》理想的舞台配置是环绕座位,观众在擂台周围看比赛。不过,这并非意味著,本作制造出的剧场观众,必然与现实摔角比赛的观众重合,《砰!》召唤同时处于被剧场幻象欺骗与不信之间的观众,而两边的投身都不减真实。一方面,当代摔角便有这种戏剧化的倾向,观众明白许多场上的胜利归来、俯仰去回,都可能是编写好的剧本,但那奋不顾身的扑击、灵巧的躲闪、乍现的暴烈锋芒,仍有其惊心动魄;另一方面,马戏也如此,它之能使人安坐其位却又撩人心绪,在于观众明白特技动作经过精心设计,但其呈现仍危险刁钻,表演游走在失重与轻盈让人心痒难搔的边界之间。马戏身体介入摔角,更加乘了表演对观众造成的效果。

《砰!》最终揭示的是摔角的奇观不仅限于擂台上,更是摔角娱乐的方方面面,本剧最后就像团队对观众的淘气眨眼,在这个环绕摔角而生的奇观世界,灯亮处都是为了博人一笑,走进剧场时放松身体,备好嘉年华心情,猫熊也可能出现在摔角台上,谁知道呢。

《砰!》(Emmanuel Burriel 摄 台中国家歌剧院 提供)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2/24 ~ 2025/05/24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