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20 14:30
台南市吴园艺文中心公会堂表演厅
2025/11/22 14:30
云林县北港文化中心家湖厅
2025/9/20~21 19:00
2025/9/21 14:00
2025/9/25~27 19:00
2025/9/27~28 14:00
台湾大学艺文中心游心剧场
今年的传艺金曲奖典礼,颁发「最佳编剧奖」时,从颁奖人口中说出「叶志伟」这个名字。少有时刻穿著西装、白衬衫的他走上台,先是感谢,但接下来的一句话是:「老实说,我从今天一入场,一直觉得自己走错棚。」以布袋戏作品《豆花公剧场版—拍断手骨颠倒勇》拿下奖项的他,从事现代剧场工作超过20年,而获奖作品是他第2部台语布袋戏剧本。
「最后我想要说,我是一个北港人,我从小在妈祖庙前、菜市场长大……」这是叶志伟致词的最后一段,接下来要说的,则是关于他的成长、关于台语,更关于这个做现代剧场、编导传统戏曲、写影视剧本的叶志伟,此时此刻身在何处。

阳明山与关渡:现代剧场的启蒙与摸索
当年加入高中话剧社,是为了追求心仪的女生;但参与「超级兰陵王」青少年创意短剧大赛,还有校外教学到台北,进国家戏剧院看了绿光剧团《领带与高跟鞋》后,叶志伟开始存钱到台南、台中、新竹等地看演出,可以逐渐看到他对于剧场的渴求,也明白这是个可以升学、就业的选项。
「我想要说故事,任何媒介都可以。」他说。最早的他想做的是漫画家,甚至想到台北就读复兴美工,被家人制止后,就读自然组的他也想过,进入资工系,写电脑游戏。这些看似差异极大的选项,目的都是「说故事」——「目标蛮明确的,就是我不想要做会重复的事情,我想要讲故事给人家听,最后决定的当下,是我更喜欢剧场多一些。」
妈妈没再阻止他。后来叶志伟从妈妈口中得知,爸爸离世前交代,要妈妈支持他的选择——以前曾反对他画漫画的爸爸,或许在生命尽头转了念。
大学在阳明山就读中国文化大学,研究所则到了关渡的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两个学校的不同风格冲击著他,也造就了最终成为导演的叶志伟。
叶志伟去北艺大第一年,就在排练场上傻住。「我在文化受到的训练,也成为自己的专长,就是准备工作会做得很足,于是会拿著paper、进排练场,然后做好导演。」叶志伟开始描述那天的状况,「马(汀尼)老师来看排,直接说这个片段不行,做一个新的,于是她丢了个关键字给我,我就当机。因为我的工作方式是会在家里面跟在纸上把我想要的东西全部想好,然后让演员执行;可是马老师更重视的是,排练场的当下,跟导演工作的人的状态,以及每个人的形状。」
他在阳明山时,曾为了参加剧展写了人生第一部剧本,无意识地加入导演手法,而被学长建议自己导戏。后来到了关渡,又再次打破原有方法,不是将演员套进自己的控制里,而是学著观察、感受与摸索。

地下室与再现剧团:创作生命里的一个转捩点
由叶志伟担任共同创办人的再现剧团,于2008年正式立案,当时他正就读研究所;不过,这个剧团在他大学时就成立,后来便迎来创作面向的两个转捩点。
第一个,是叶志伟在大四那年参加差事剧团的工作坊,其中的讲师容淑华问了个问题:「你们现在最关心的社会议题是什么?」他答不出来。「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要关心世界,另一方面是原来我不关心世界。」叶志伟说:「我必须老实说,大学时候的我很自溺,我只关心我自己,我只关心我身边的事情。我开始思考,做剧场到底只是为了疗愈自己,还是要跟这个世界有对话、有连结,这影响到后来开始做的一连串东西。」
第二个,或许是再现剧团正式立案的2008年前后,因为一间地下室,与毫无预兆的邀请。
2007年,再现剧团在牯岭街小剧场推出了称之为「0.4号作品」的《杀精时代》,陷入回忆的叶志伟突然说:「当时很多伙伴都还活跃于线上,像王肇阳就是那时候回学校挖到的一块璞玉。」票房很好,正在寻找排练场的他遇见了学长黄民安。相较于叶志伟对创立团队的谨慎,当时的黄民安早租下牯岭街小剧场附近、位于南昌路的地下室,「他就先做了,才开始思考要怎么做。」黄民安对他提出邀请,「我们来一起做,这个团就成立吧!」他笑说:「那时候有一点『求婚』的感觉。」
再现剧团开始运作,并不以叶志伟为中心,第一、二号作品其实都不是他导演的,分别是王永宏与简莉颖,一部分确实是他还在毕业制作与当兵,另一部分也是刻意为之。然后,这个名为「艺术工场」的地下室也自办「地下剧会」,连著5年策划不同主题的戏剧联展,甚至创建专属的索票系统。
当时可以说是胼手胝足,叶志伟笑说,甚至在艺术节开演前一天都还在车布景的布,「我们就整天混在那个地方。」他没有太多犹疑,接著说:「那是个很珍贵的过程,是非常劳动、非常真实的。」后来在场地经营上确实面临瓶颈,他们决定一起离开。
约莫在2012年到2013年间,即将30岁的叶志伟(与这群年龄相仿的伙伴),也开始面对自身的课题——稳定的生活与人生发展。后来的叶志伟,曾写影视剧本,也陆续与不同剧团合作,跨足到传统戏曲,包含布袋戏、梨园戏等。

北港与台北:创作与生命的新旧对抗
回到开头那段尚未写完整的致词内容。
「我从小就是在庙口,看人进香、看人舞狮、看人演布袋戏、看人演歌仔戏,但是自从我来台北之后,我在台北读大学,我就开始不敢说台语,开始不敢跟人说我小时候所接收到的那些东西,因为我担心我的同学会觉得我很俗,一直到最近,我慢慢把台语、慢慢把我小时候看的这些东西找回来,因为我感觉那个『俗』才是我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注)
早在典礼前的这次采访里,叶志伟就吐露了这段转折。「我花了蛮多力气去追逐一个样貌,我想要让大家觉得我是个潮潮的艺术家。可是这件事情其实是错的,我不需要。」台湾妖怪演剧计划的诞生,或许是当时的叶志伟做出的回应。
「去学舞狮之后,发现我有一些别人学不来的,就是跟神明们的相处。我从小在北港长大,这是长在我的身体里的。一直在做,或是一直有神怪、或民俗类的东西找上我,多少是因为我就在这里面浸泡吧。」叶志伟停顿了一下:「那是都会艺术家们没有办法体验的事情。」

回头从民俗里头找寻自身,「我认为自己很原始,而来到了一个相对文明的、有规范的水泥丛林里面,一直以来都是个对抗的过程。」他接著说,妖怪其实就是被文明所舍弃的东西,而他帮义兴阁掌中剧团写下的《GG冒险野郎》、《豆花公剧场版—拍断手骨颠倒勇》都环绕著同样命题:新东西与旧东西的对抗。
「这其实有点影射大一时的我。」叶志伟说:「这些经验都来自我在台北求学期间,被大家认为是个很怪的人,然后我又拼命想要融入大家。而融入过程又觉得好像在否定我自己。」
其实,从大学之后离开北港、开始在台北生活的叶志伟已经度过了22年,超过在北港长大的18年,「我现在反而有种归属感的错乱。」他不觉得自己是台北人,但一年才回家几次的他,也快要不认识云林。
「这是个无家者的探索。」叶志伟在说自己,也似乎在说去(2024)年完成的作品《定伯弄鬼》,戏曲里的鬼该何去何从,对应的还有即将再制的《落人之家》,自己与戏里那些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
探索与存在,叶志伟是回望,也是向前。
注:本段内容是以台语讲述,摘录文字改以华语书写。
叶志伟
云林北港人。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艺术研究所导演组毕业。现为再现剧团负责人、BIU不可无料剧场驻团编导、国立台湾戏曲学院剧场艺术系与黎明技术学院戏剧系兼任讲师。自2003年起发表剧场创作,2008年与学长黄民安共同创办再现剧团,主职编导与策展,创作类型涵盖非典型空间展演、身体与物件实验、民俗神怪文化等面向。2025年甫以布袋戏《豆花公剧场版—拍断手骨颠倒勇》获传艺金曲奖「戏曲表演类」最佳编剧奖;2016年以《卍》获牯岭街小剧场年度节目评审团大赏;《物怪之里》、《纯属张爱玲个人意见》、《迷彩马戏团》等编导作品三度获台新艺术奖提名。近年亦跨足影视创作,统筹《辛普森家庭》、《肥猫斗小强》等动画配音脚本改写;2021年电影剧本《乩身:踏火伏魔的罪人》获第43届优良电影剧本优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