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粒」是台湾编剧简莉颖,「RAY」是旅美影像设计孙瑞鸿,两人透过一场老友间的专业闲聊,有问有答心得满满地解密百老汇——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场」就荣获东尼奖、戏剧桌奖入围肯定的惊奇过程,还有这个剧场之都商业经营与运作的幕后种种——藉著文字,也让读者沉浸感受「剧场产业」是怎么一回事。
是什么条件促成了这样的产业水准?好的演出必定是好的条件造就,那一个正规的百老汇制作需要怎样的流程?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千锤百炼的试演(preview)制度。与台湾剧场都是公营租赁相比,几乎都是私营的纽约剧场在时间上有更多的弹性,剧院的取向也更被市场所左右。
在纽约剧场,一个演出的完整制作流程是这样的:在排练场约进行1个月的排练,排练期间就会慢慢带技术进去,接著会有两周(非营利剧院)到1个月(商业剧院)的装台与技术排练,演员会在技排后期加入。
接下来是1个月的试演,加入演出最重要的一块拼图——观众。试演约24至26场不等,但一定会在1个月内完成,票价较低,观众也知道自己来看的是一个正在滚动式调整的演出,Ray表示,这是整个制作当中最刺激的部分。
排练与技排时,所有人把120%的东西放到台上,在试演阶段开始调整修改。
每天的试演,导演、编剧、所有设计主创全到,甚至排练期间不一定会在的制作人们也必定到齐,从第一场看到最后一场,从一两句台词与设计元素的微调,到把头放到尾、尾放到头等大幅度改动都有可能发生。晚上演完,会开一个全员到齐的制作会议(production meeting),订出隔天下午要调整的部分;第2天下午1点到5点进行修整彩排,制作人们给的笔记一定要改,最厉害的是演员,可以在下午排练时立刻消化,然后接著晚上演出。经过一整个月的疯狂试演,会迎来一个「Freeze Day」,表示这个戏要锁住了,Freeze Day之后,一切都不能再动。之后会有一周的时间让演员熟练、吃进角色,接著就是两到三场不等的媒体试演场,然后是opening首演,首演之后就看口碑与观众反应,决定这出戏能走多久多远。
媒体场的剧评,会在首演当天公布,每个人最在乎且最重要的就是《纽约时报》的剧评,《Floyd Collins》得到好评推荐。《纽约时报》剧评还有一个潜规则,就是演出没有超过12场不评,是以只到纽约巡演的演出,不会得到评论。
每出戏需要的时间不同,在Ray参与过的制作中,耗时最久、技术最复杂的是《金刚》,需要巨型操偶的大制作,12个人控制一只7米高、1公吨重的金刚,光技排就花了3个月,1分钟的修改,从右边的大楼跳到左边的大楼,改成左边跳到右边,足足花去两周的时间。
我问Ray,那台湾剧场有什么可以借镜的地方?Ray表示,要复制百老汇模式几乎不可能,条件与环境完全不同;但每个地方的剧场都有其不同的生长脉络,如何将不同的产业经验透析并与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对话,是第一线工作者可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