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oyd Collins》林肯中心首演的中场休息时间。(孙瑞鸿 摄)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小粒访RAY—关于百老汇的五四三(3)

商业票房决定作品存续 好莱坞明星也齐聚百老汇

百老汇营运模式与趋势观察

「小粒」是台湾编剧简莉颖,「RAY」是旅美影像设计孙瑞鸿,两人透过一场老友间的专业闲聊,有问有答心得满满地解密百老汇——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场」就荣获东尼奖、戏剧桌奖入围肯定的惊奇过程,还有这个剧场之都商业经营与运作的幕后种种——藉著文字,也让读者沉浸感受「剧场产业」是怎么一回事。

「小粒」是台湾编剧简莉颖,「RAY」是旅美影像设计孙瑞鸿,两人透过一场老友间的专业闲聊,有问有答心得满满地解密百老汇——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场」就荣获东尼奖、戏剧桌奖入围肯定的惊奇过程,还有这个剧场之都商业经营与运作的幕后种种——藉著文字,也让读者沉浸感受「剧场产业」是怎么一回事。

Ray分享了许多百老汇的现况,与产业跟创作状态息息相关。

经过Covid-19疫情全纽约剧院关门的空前绝后,到了2025年,百老汇宣布创下历史票房新高,总收入来到18.9亿美元(约台币567亿元)。与此同时,好莱坞电影开拍日渐困难、产业外移,原创作品大幅减少,间接促成许多好莱坞巨星纷纷投入百老汇,也改变了目前百老汇的生态。

好莱坞明星争相登舞台  票价水涨船高

去年一个季度,就有小劳勃.道尼的《McNeal》、丹佐.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携手杰克.吉伦霍(Jake Gyllenhaal)演出《奥赛罗》(Othello)、乔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演出改编自己原创电影的《晚安,祝你好运》(Good Night, and Good Luck)、米亚.法萝(Mia Farrow)演出《The Roommate》,凯蒂.荷姆斯(Katie Holmes)演出《小镇》(Our Town)、汤姆.汉克斯(Tom Hanks)演出《This World of Tomorrow》、HBO原创影集《继承之战》(Succession)饰演大亨女儿的Sarah Snook演出《少年格雷安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并拿下本届东尼奖最佳女主角,到了今年秋冬档期,即将登场的是基努.李维(Keanu Reeves)的《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

好莱坞明星演出、甚至乔治.克隆尼还身兼制作人,引起媒体关注、观众追捧,票价动辄破300、500美元,甚至出现了800美元的票价;《晚安,祝你好运》成为百老汇史上票房最高的剧目,每周票房超过400万美元,投资的950万美元在8周内回本。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关注与票房双赢,却也可能造成非明星剧场演出的排挤,无论如何,内容娱乐产业相互影响,一切都在迎来改变。

在这个现实、高压却无比璀璨的城市,养出了商业剧场的顶点,技术与产业皆成熟而完整,因为即便其他国家可以诞生艺术,但唯有纽约可以让艺术变成生意。

《金刚》成本高达3,500万美元,舞台技术与金钢木偶极其复杂,即便总成本回本,但仍不足以支应每周营运成本,演出10个月就停演止损。图为该作技术排练现场。(孙瑞鸿 摄)
再现剧团-落人之家广告图片

百老汇也有非营利剧院  兼顾票房与艺术口碑

在纽约的剧场中,共有4家百老汇规格的非营利剧院:林肯中心剧院(Lincoln Center Theater)、圆环剧院(Roundabout Theatre)、第二舞台剧院(Second Stage Theater)、曼哈顿剧场俱乐部(Manhattan Theatre Club)。

纽约剧场奖项提名资格,是以座位数构成分野:百老汇指的是500人以上的剧场演出,100~499人是外百老汇,100人以下是外外百老汇。东尼奖只评选具有百老汇资格的演出,戏剧桌奖则是少数没有分类的奖项。

4间非营利剧院采艺术总监制,是唯四不只看票房,也参考评论口碑、观众反应、艺术达成度的剧院,一年约演出2到4档,演完原本预定的档期就结束,通常演出时间较短。领导林肯中心剧院长达33年的传奇总监André Bishop,钦点《Floyd Collins》为任期的最后一部制作。

「这是我想以之谢幕的那种严肃音乐剧,它的每一个元素都代表了我对音乐剧的信念。」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Bishop分享卸任的心情:「非营利剧院需要承担更多风险。Floyd寻找完美洞穴的过程,很像我寻找完美剧院——在我50年的职业生涯,那些我工作过的剧院,就是我偶然发现的完美洞穴。」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领导林肯中心剧院长达33年的传奇总监André Bishop,钦点《Floyd Collins》为任期的最后一部制作,图为《Floyd Collins》演出现场。(孙瑞鸿 摄)

商业剧院残酷又现实  存续关键全看票房

在残酷又现实的商业剧场,一出戏的寿命往往受票房与东尼奖提名决定,5月的入围名单一公布,没有入围的演出通常在两周内结束整个演出档期。

百老汇有几种不同的演出档期:

1. 限期演出(Limited Run)

事先设定好场次或档期,如12周、16周,常见于明星卡司的戏剧(如前段所提及的好莱坞明星制作)、音乐剧复排(revival)或实验作品。

这类演出的成功标准是档期内维持高上座率、票价稳定。

2. 开放式档期演出(Open Run)

没有固定落幕日期,票房好就继续。成功标准多半是能超过1年,约8个月以上稳定票房即可回本。如果能演到2到3年,通常会被视为票房佳作。如《女侍情缘》(Waitress)将近4年、《长靴妖姬》(Kinky Boots)6年。

3. 长期热销演出(Long-Running Hit)

超过5年以上就是百老汇的长寿剧,超过10年就进入传奇行列,台湾观众熟知的有《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35年,《芝加哥》(Chicago)复排版28年、《狮子王》(The Lion King)超过27年。

由于百老汇制作动辄1,000万到2,000万美元以上,需售出80万到100万张票才能完全回本,除了成本,制作愈庞大,愈需要考量营运支出。

以Ray参与的《金刚》为例,成本高达3,500万美元,舞台技术与金钢木偶极其复杂,虽然10个月的总票房3,670万美元,但每周的开支就达75万到80万美元。即便总成本回本,但仍不足以支应每周的营运成本,是以演出10个月就停演止损。

百老汇史上最高成本制作是《蜘蛛人》(Spider-Man:Turn off the Dark),从2010演到2014年,耗资7,500万美元,3年累积票房约2亿美元,尽管票房亮眼,但营运成本极高,最终无法回本。

与此相对的是《红磨坊》(Moulin Rouge! The Musical》(2019年至今),制作成本约2,800万美元,凭原作电影的IP效应与高票价,票房超过2亿美元,是高成本制作的成功案例。

是以高成本制作的存亡关键在于票房曲线与营运成本之间的平衡,一旦票房下滑无法负担高昂的固定开支,即便回本也会停演避免亏损。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9/07 ~ 2025/12/07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