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团照。(台北爱乐管弦乐团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让东亚的脉动与世界对话 在乐声中前行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日本巡演的文化观察

走过40年,台北爱乐管弦乐团2025年再次踏上日本舞台,完成大阪与东京巡演。这不只是音乐交流,更是一场民间乐团在资源有限下求新求变的实践。创办人赖文福直言:「真的很不容易,尤其在经费方面。」在台湾,音乐人口增加、乐团数量激增,使得资源被稀释,民间乐团能否在此生态下长期维持艺术水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与公立乐团不同,没有政策的保障,也无财团支持。自由自主,代表著弹性,却也注定艰辛。赖文福说:「最大的困难不在音乐,而在永续,那是我们的挑战。」这句话道出民间乐团生存的核心矛盾——艺术自主性是理想,却也是压力。

弦乐四重奏:规模缩小的策略思考

日本巡演采取弦乐四重奏形式,表面看似缩水,实则构思精妙。赖文福说:「大型管弦乐团是一种形式,但我们也需要用更灵活的方式去表达。」这种小规模编制不仅降低经费压力,也让乐团在城市与场馆间更自由移动,以「累积」取代大团声量的效应。

大阪演出结束后立刻转战东京,赖文福强调:「这样大家才会知道,有一个台湾乐团持续在日本发展。」民间乐团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需要时间、策略与不断重复的演出。观众组成除了台侨,也包括日本听众,乐团甚至与日本作曲家合作编曲,并且在当地透过论坛叠加自身的影响力。这种计划显示,艺术行销与文化对话已经成为民间乐团生存的重要手段。

「东亚乐派论坛」文化定位的挑战

艺术不只是演出,更传递思想。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启动亚洲之窗计划之后,持续在韩国、台湾与东京等地进行作曲论坛与学术交流,又从2021年逐步发展出「东亚乐派论坛」的架构。赖文福指出:「我们以『东亚乐派』为学术框架,去发展理论与实践。」这背后隐含两个冲击:一是「台湾能否在东亚文化对话中占据凝聚角色?」二是「民间乐团又能否以有限资源持续推动学术与创作?」即便资源有限,爱乐依然在创作上积累成果,不仅展现台湾音乐实力,也试图打破「旁观者」的身分,向东亚文化提出主动性的发声。

布袋戏交响诗:本土化的文化实验

台北爱乐管弦的布袋戏系列,是最具象征性的文化实验。赖文福回忆:「我发展布袋戏交响诗是从台湾元素开始的,原因是古典音乐一直被批评是贵族、外来,而想出的因应之道。」从2013年起的《哪吒闹东海》到《齐天大圣美猴王》(2015 )、《水淹金山寺》(2018,改编自《白蛇传》传说)与《妈祖传奇》(2024),传统布袋戏被现代乐团重新诠释,不只是艺术创新,也是一种文化融合,古典音乐不再只是外来符号,而是可以承载的本土想像。作曲家钟耀光的创作将戏剧张力与交响乐融合,让观众看到台湾民间艺术如何与西洋古典音乐对话。

传承与核心精神

从1986年亨利.梅哲(Henry Mazer)时代到接棒指挥至今的林天吉,台北爱乐管弦乐团的精神传承从未中断。核心团员如苏显达、刘慧锦、刘姝嫥、欧阳慧儒等,不仅演奏精湛,更有他们的学生进来成为乐团精神的延续。赖文福说:「这本身就是一个 legend。」台北爱乐管弦的价值不只在演出,而在于提供舞台,让世代延续与传承。

谈到未来,赖文福将焦点放在基础建设:「台湾没有专门为管弦乐团设立的排练厅。」这不是小事,而是象征民间乐团的制度性缺陷。没有固定场地,艺术自主性便无法稳固,永续发展成空谈。他期望未来能与政府合作取得土地,建设专属馆舍。不只是硬体,而是文化生态的投资。民间乐团能否走向永续,关键就在此。只不过难度颇高,目前同样许多团队同样积极行动,却仍未能完成。

音乐、文化与存在感

2025年从大阪世界博览会热闹的《哪吒闹东海》,到东京精致的柴科夫斯基,台北爱乐管弦乐团以音乐提出问题:在有限资源与市场压力下,艺术如何保持信念?赖文福说:「创造艺术,提升艺术水准,让大众能听到音乐艺术,不管在台湾或国外都很重要。」这既是回答,也是试炼。民间乐团的文化责任,不仅在舞台的掌声,而在持续创造、分享,让世界看见台湾。

艺@展览广告图片
直击2025Welcome大学路艺术节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11/05 ~ 2026/02/05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