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
-
香港
大馆两演出,舞出城市变迁与歌厅情怀
「大馆表演艺术季」向来鼓励本地艺术家对表演艺术进行「跨度」及「深度」的探索,今年也对此有所延伸;一是梅卓燕自编自演的舞蹈剧场《日记VII.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同一场地进行歌厅式演绎的《捞松》亦值得玩味。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是「蓬勃」,还是「乱象」?
回顾香港过去一季的演艺节目,可谓高度密集,展现出一派「蓬勃」之势,不管是官方或民间,都推出为数甚多的节目,但也稀释了票房,让不少难得一件的演出如世界文化艺术节的「跃动非洲」系列,上座率令人遗憾。本文试图分析上述现象的背后成因与可能因应之策。而近期台湾剧场也面临场馆增多、节目增加、票房走势放缓、下滑的类似状况,透过对香港剧场的观察,或也能成为本地剧场工作者的参考。
-
特别企画 Feature 香港:发展概况
从翻译演出到自创文本 「挑衅」已启势将延续
「新文本」在香港的发展,一是从翻译剧得到启发并汲取养分,从而定下框架,二是香港原本的另类剧场传统,如进念.二十面体以降的多样剧场形式,为「新文本」的著陆铺好了土壤。作为「新文本」香港推手的前进进戏剧工作坊,主导者陈炳钊可能是第一个有意识地把「新文本」的影响导入其个人创作者,后来更成立「新文本工作室」,催生了冯程程、甄拔涛、潘诗韵、邓正健、俞若玫等人的新文本创作。
-
焦点专题 Focus
剧场在香港 可以有多政治?
从「九七回归」之后,香港的表演舞台上少不了切入政治议题的剧场创作:从进念嘲讽的「东宫西宫」系列,到陈炳钊启始「新文本运动」探索香港社会现实以至全球化的普世议题,到近期也有多位女性编剧/导演推出关注社会政治的创作。作为一个政治性的场域,对香港来说,剧场的使命不只是在艺术上回应本土,更是在政治上坚守一方自由的土壤。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从心理剥茧到剖解身分焦虑
首演于二○○九年三月的「香港艺术节」委约制作《圣荷西谋杀案》,为本年度香港原创剧目的话题之作;作品是年轻女剧作家庄梅岩自英国留学后的首部发表作品。「年轻」和「女性」虽容易把庄梅岩归纳和分类在目前香港舞台剧作家光谱中,但一定是过于约化的诠释;其才华一直未受意识形态框架所约制,反而更见诸于其作品的格局和题材,正是贯彻了庄一直尝试跨开存在状态的探索阔度、直捣人性呈现不同面向的风格,这与她念心理学出身的背景有莫大关系。
-
香港
「闹」过之后,要有行动!
《东宫西宫》首演时的一场〈闹的根源〉里一个演员说:「闹完过后要有行动,闹才有意思!」笔者认为,脱离殖民统治后,香港人的政治意识方正萌芽。若民主真是大众所望,政治剧场除了成为一个对现存状况宣泄不满或坐听道理的管道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透过一个平等的方式,让大家参与、认识和反思自己的处境。
-
香港
对不起,他残缺......
相对于梅卓燕之前的独舞作品,《情男色女──达利vs.加拉》并不只是一种以身体与空间表现感性的意象,这次与刑亮合作,两人试图以舞蹈形式,叙述一个以被誉为超现实艺术大师的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与其妻子加拉(Gala Eluard)出发的两性角力故事。
-
回想与回响 Echo
愈「陈」愈香.愈「变」愈辣
她们展示酷儿身分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荒谬及深刻的地方,透过对现实无惧地观察和探求,把我们以为最平淡无奇的细节展现在舞台上,形成荒诞、苦涩,或像隐喻般更强烈的效果。她们的戏充满了感情,充满赤裸的触动,也经常让人感觉「鲜血淋漓」;其实,最优秀的创作必定比理论来得复杂,而且观念更为前卫。
-
特别企画 Feature
大「展」身手之前,广结资源为先
香港戏剧以至香港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在于社会的艺术深度不足,因而民间的支持还不够。近年不同机构在主办戏剧节的同时,也更注重教育与评论的配套活动。本文提及的种种戏剧节,不少是由政府资助,部分是由志愿性质的非牟利机构负责,只可惜能号召到的赞助始终有限,这是一些戏剧节难以稳定发展的最大因素。
-
回想与回响 Echo
「各自各」的沈思空间
今年参与香港「麦高利系列」演出的团体/编舞者,由原来著重香港新生力量走向国际交流的层面,来自日本的松岛诚、南群舞子及动艺等演出团体,各拥有各自的题材、风格与个性,但有一个共通点:沈郁、深忧,叫人迷溺于淡然幽邃的况味之中。
-
香港
自体革命.无限解放
杨春江能在香江众多独舞好手中脱颖而出,自有其特出之处:摘下主题意识的大帽, 抛却文化认同的包袱,光是这两点就足以使看够「舞以载道」的观众如释重负。
-
特别企画 Feature
除了热闹,「融合」仍须努力
香港本土音乐剧的创作热是近几年的事,但导演或演员甚至编舞者以往的训练并没有像美国百老汇演员般有演、唱、跳的修养及训练过程。因此,便造成了导演与编舞者之间沟通的空白地带,再加上演员的非全面性,于是,要制作一个好的舞台音乐剧或肢体剧场便成了一个痛苦的开始。
-
戏剧
台湾的小剧场不再后现代?
「开始是梦境,从柏拉图说起,说的当然是爱情,年轻人的那种。一群人就捉起鬼来了,有人不玩。整群人介绍了自己的角色与性格,然后有人表白,于是我们得知了一个爱意的开端。在一种习惯性要知道这个爱情「结局」的惯性下,开始了被表演不停干扰的阅读过程。」
-
特别企画 Feature
必须跨越的关口 是「大限」抑或「新生」
一九八四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协议香港于九七年「交回」中国。一个政治上的决定,就此影响一个文化的发展。这十几年来的「过渡」,催化了香港艺术上一连串的转型。「九七」不会是刹那巨变,「九七」是一个重要历史关口。这一代艺术工作者,表达自己、诠释时代,是无法逃避的责任。
-
回想与回响 Echo
优剧场为我们上了一门什么课?
创团八年多的优剧场,近期的表演风格由繁复进入简约。去年九月份,他们到香港的演出引起了当地评论界大量的讨论。在作者「解读」这些评论之余,同时也让我们想到国内艺术界也许可以经由他们的反省来「反省」我们自己。
-
舞蹈
梅卓燕的缱绻之舞
梅卓燕是香港年轻编舞家中极出色的一位,在今年的艺术节中她发表了舞作〈水银泻〉和〈花影〉。由于兼习中国舞蹈和西方现代舞,在她的作品里,「韵味」仿佛成了相对于西方现代舞追求身体图式的一种前卫美学,重又把粤剧中的缱绻文字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