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語的武裝困獸
(陳藝堂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ARTalks

失語的武裝困獸

李奧森《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

編按:本劇導演李奧森透過匿名警員訪談、側繪(profiling)與警察學文獻進行研究,協同動作設計及專業表演者發展高強度的動態情境(movement scenarios)與敘事,運用視覺與燈光設計營造出詩性空間,建構情況不明、無法掌握的事件;與觀者共同思考警察的內在狀態、勞動情境與難以定義的系統性暴力。

編按:本劇導演李奧森透過匿名警員訪談、側繪(profiling)與警察學文獻進行研究,協同動作設計及專業表演者發展高強度的動態情境(movement scenarios)與敘事,運用視覺與燈光設計營造出詩性空間,建構情況不明、無法掌握的事件;與觀者共同思考警察的內在狀態、勞動情境與難以定義的系統性暴力。

2023新點子實驗場 李奧森《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

2023/07/14~16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2023新點子實驗場推出的《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以下簡稱《切》),是「新點子實驗場 R&D」計畫入選的藝術家李奧森導演的作品。觀眾走進國家劇院實驗劇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幾個大切塊的、幾何形狀的平台,和一面約2米高的牆面所占據的舞台。在這場自由遊走的沉浸式演出裡,觀眾處身於灰暗的、鞏固如水泥般抽象的舞台所構成的「事件現場」,6名表演者,拘謹而威嚴、更多時候以激烈的動作,快速穿梭在人群間……

但這個看似以「鎮暴」為主題的作品,並沒有選擇描繪事件或群眾,而選擇了面對抗爭現場第一線的——一群由國家維安系統賦予武力控制,以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群公職人員的──「警察」,或者更精確地說,「武裝警察」(表演者)來演繹。

軍事化的身體 會揮拳 也會顫抖

表演者現身在《切》的「事件現場」──他們身穿單色長袖長褲,圓領、收口、繫腰,同樣形制的服飾,標幟了他們同一族群的身分。他們挺直脊背、梗起脖子、目光直視、面無表情,機械化地行動著──若不是胸前口袋上的警察的英文縮寫「COP」,還以為他們是軍人。

他們,以俐落的行動展現堅定的意志。他們,揮拳、踢腿、蹲踞、跳躍,無論那一種動作,皆以身體正面相迎;沒有曲線的溫柔、也沒有鬆弛的散漫,嚴謹刻劃出一個軍事化訓練下的身體。4人並排的隊形,透明的防暴盾、黑色短棍,則更具象化地體現國家機構賦予的力量。重複的動作、積累的力量,逐漸編織成張力的大網,隨著尖銳爆裂的聲響,不斷堆疊出高壓的事件環境。

但他們並非只有這種「武裝鎮暴警察」式的身體。他們手持盾牌堅定推進,但他們也會感到勞頓,蹲在角落、或面壁高牆;他們在囂張地揮舞手中的警棍之後,也會手撫胸口、觸電般,全身顫抖。是展現暴力的身體,同時也是無法語言的身體;向外揮斬的力度,也在自己身上留下無形的傷痕。

《切》用兩種身體質地的交互出現,折衝呈現了警察在身為「人民褓姆」與國家武裝機器「武警」,這兩種身分義務中對立存在的分裂與矛盾、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變化。

聚光燈下的動態展示品

動作設計亞伯特.賈西亞(Albert Garcia)與另5名表演者,以精準的身體控制力、空間的掌握能力,向觀眾展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武警」族群。用「展示」來形容是因為,這些原本在衝撞中很有可能在暴力行為中失去理智的武警,不但不會侵犯觀眾,還很有技巧地從觀眾的縫隙中前行。於是,現場穿梭的武警和觀眾之間,彷彿有一層無形的薄膜,觀眾處身在另一個空間維度觀看他們。

創作者將警察「他者化」、「成為」的手法(註1),讓失去管控對手的武警,像歷史博物館裡一個動態的展示品,「武警」從事件時空中單獨提取出來,成為聚光燈下的主角。在沒有對象的暴力行為底下,讓「鎮暴行動」退位,同時也讓這個「他者」卸下概括式的職業身分,讓觀者感受到他們身為人的糾結與曖昧。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台新藝術獎,邀請9位不同領域的提名觀察人,蒐集、發掘,深入研究各種面向的當代藝術展演,並於網站發表評論,本刊精選單篇刊登。如欲讀更多評論,請至ARTalks專網talks.taishinart.org.tw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