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耿甫
獨立文化研究評論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補助機制與創作生產動能
長久以來,台灣表演藝術團隊與藝術家在尋求民間贊助、投資或是金融信貸等資金上,一直存在種種困難與門檻,因此政府補助成為展演與營運穩定可期的「第一桶金」。提案、簡報、執行、核銷結案技能,以及而各種政府補助的重點與趨勢的掌握,大概是許多表演藝術創作人與行政經理人,不可不熟練的生存之道。 堪稱國家藝文補助火車頭與大水庫的文化部成立已10年有餘,除了一步一步開展升格後更健全的補助機制,更站在國家發展與緊扣世界局勢的高度,引領文化藝術前行。而最值得書寫的是在「10年有成」的最後3年,經歷了世紀之疫的嚴苛考驗。疫情終告遠颺,在邁入下一個10年之際,為文爬梳討論國家級補助的重要步伐。 國家藝文補助跨入新時代 2012年5月20日,1981年設立的文化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文建會)正式升格為「文化部」,除了原有的文化行政與推廣事務外,並統一接手原行政院新聞局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管的廣播電視、電影與出版事務。 這是台灣藝術文化發展的里程碑,文化事務在中央政府有更高的行政級別,以及更充裕的經費與人力,更重要的是文化行政要朝向更為統一並適切專業的方向發展;這更是宣告台灣「文化建設」奠基階段已經完成,蓄積的「文化國力」正式要邁出步伐,並且要成為台灣立定的綜合國力中的重要一環。 表演藝術圈仰仗的藝文補助,也隨即步上新紀元。首先針對長期與民國1996年特別設立辦理文化藝術研發、獎助與推廣業務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國藝會)在獎補助角色的模糊曖昧,以及獎補助內容疊床架屋等分際分工不清的情況,亟需解方。 礙於政策與法規限制,過往國藝會每年只有1億多的補助經費,文化部性質雷同加上國際交流等相關補助,每年可達4至6億的補助款額度,是實質最大藝文補助單位。文化部自2017年起規劃推動藝文獎補助轉型,修法放寬國藝會收入來源,使其能依法接受政府捐贈,同時規劃逐年將常態性藝文補助移交國藝會執行,文化部維持政策性的藝文補助。而除了法規鬆綁與資源的擴增,國藝會更強調落實專業評審制度,更加貼近「臂矩原則」,以提供藝文創作者更堅實穩定的政策支持。 除了國藝會的增能之外,國家文化發展平台又增加生力軍。原本依「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推動之「財團法人文化創意產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與城市歷史同步 綜覽世紀新京風華
從京戲到現代戲劇,從「戲園子」到設備現代、席次上千的「大劇院」,北京的劇院建設如同一部中國戲劇發展史,也映照著城市的興衰發展歷程。不同時代的劇院建設服務著不同的藝文需求,在文創當道的現下,北京的劇院建設遠景更是恢弘驚人,大型劇院紛紛落成啟用,中小型劇院也蓄勢待發戲劇首都之名,絕非虛幻!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民間力量催發 文創風中「井噴」倍增
雖然一千至三百座位之間的中小型劇場,對堅持不擴音原聲演出的中國話劇界來說才是夢幻劇場,但直到九○年代民間戲劇力量崛起,中小型劇場需求量大增,才陸續湧現相關建設。而新近的文創風潮更是推波助瀾,在補助法規、獎勵投資、人才培育、大型建設方案陸續推出之下,許多新劇場依附在不同的房地產與商業空間中興建,也有許多老劇場或影劇院整修變臉,增加表演功能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又見平遙》上陣 中國旅遊演藝新紀元
由張藝謀、王潮歌與樊躍一手打造的「印象」系列演出,從「山水實景」演出狂潮的鼻祖《印象.劉三姐》迄今,恰恰十年。十年來群起仿效者甚眾,但也有不少悄悄熄燈,留下了不少「蚊子館」、「蚊子園」。但今年二月「印象」團隊與山西平遙市政府合作推出了新演出《又見平遙》,打著中國第一個「情境劇場」的名號登場,走進室內劇場,貼近觀眾演出,可謂中國大型旅遊演藝的「分水嶺」。
-
北京
華北大型劇院紛興建 營運難題待解決
國家大劇院的成功專業腳步與充滿話題吸睛的造型,也點燃了全中國另一波造院工程,特別是落後南方已久的華北各省,無不端出大、多、絕美的大劇院計畫。近幾年已啟用或將啟用的就有山西大劇院、天津大劇院、濟南文化中心、瀋陽文化藝術中心等,但劇院管理和內容供應都構成各劇院的挑戰。
-
北京
北京國家大劇院首屆舞蹈節 大咖聚集精湛起舞
北京國家大劇院將於十月下旬推出成立以來第一屆舞蹈節,邀演名單大咖雲集,開幕節目是知名舞蹈家楊麗萍的舞劇《孔雀》,更有西薇.姬蘭、約翰.諾伊梅爾等大師的作品,台灣也有舞蹈家許芳宜,以及雲門二團帶著布拉瑞揚、鄭宗龍、黃翊與伍國柱的舞作參與。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混沌黑暗,還是光明藍海?
近年來許多台灣戲劇團體紛紛西進,搶攻中國市場。但由於兩岸的文化、認知、制度等諸多不同,也造成對岸的藝術環境、劇場軟硬體、市場取向、觀眾喜好讓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難以捉摸。北京,這個昔日天子腳下的皇城、今日中南海的根據地,它的戲劇現況到底如何?讓我們在中國「十八大」(編按: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前夕,隨著九月初起舉行的「二○一二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以下簡稱青戲節)一探究竟。
-
北京
大腕、名導、經典、話題 一次看盡舞台劇廿年演進
這個北京的夏天,劇院就像電影院,同四十度高溫一樣熱騰騰!除了有孟京輝、田沁鑫等名導量多又吸睛的作品,還有多齣經典巨作如王曉鷹《哥本哈根》、北京人藝《哈姆雷特》,另話題作家韓寒也首度有作品改編搬上舞台而且票價屢創新高,更彰顯戲劇市場的活絡態勢!
-
北京
「中法文化之春」 展現法國文化戰略全球布局
邁入第七年的「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從四月到六月,以北京為中心幅射涵蓋中國廿四個城市,共推出一百卅四場包括電影、戲劇、舞蹈、等等活動,主力放在年輕族群會感興趣的「非主流」藝術,也不忘深耕「植入」法國影響力於中法聯合製作。透過組織性的縝密運作,法國政府藉此進行國內新興藝術的扶植與文化的戰略性輸出。
-
北京
北京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 反向深耕優質古典室內樂
國家大劇院的第四屆「五月音樂節」即將上陣。一反中國社會功利浮誇的趨勢,五月音樂節以「慢活、內涵、平實」的風格展現,不但主打非商業主流的室內樂,也不迷信名牌大咖,而且針對幾個樂種持續深耕,期待點滴培養基本觀眾。
-
北京
北京城南吹東風 天橋天壇打造傳統新藝象
由於城區的重劃,北京南城財力人力資源都獲得了大幅的提升,再迎上年底國家文化大發展的宣誓,北京市全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全力打造文化創意之都的時機。近百年一遇的城南發展啟動,不約而同東城與西城在去年底同時宣布「天壇」與「天橋」兩個演藝區的計畫。
-
北京
中國演出票務競爭熱 大麥網升級服務看向國際
中國的演出市場日益蓬勃,相應之下周邊的服務競爭也日益火熱,如票務服務公司就成為構築產業的重要環節,不同於台灣票務系統專注於購票服務,大陸的票務公司通常提供多元化面對演出、主辦方及觀眾的服務,甚至主辦活動與經紀。而新近推出的「大麥網」更整合多元性服務,甚至預留多語言版本,企圖將業務推向國際。
-
北京
「亞彬和她的朋友們」 舞蹈新浪潮蓄勢待發
「亞彬和她的朋友們」舞蹈系列今年的第三季演出即將登場。這個二○○九年開始的舞蹈系列,在古典與傳統勢力強大的北京,為現代舞的發展打造了嶄新的平台。主要策展人王亞彬是中國舞蹈界的明星舞蹈家,以自身的豐富經歷與資源,主題性地年度策展,以委約創作的精神,給予她身邊的傑出青年舞蹈藝術工作者一個夢想的舞台。
-
北京
北京國際音樂節 誠意十足向馬勒致敬
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主題是向逝世一百周年的偉大作曲家馬勒致意,十月六日將以其《千人交響曲》揭幕。此次的節目規劃,魄力與誠意十足,將在廿五天內,推出廿四場以紀念馬勒為主題的音樂會,除了完整呈現馬勒的十首交響曲,也將呈現其他經典聲樂與管絃樂作品,並邀集多位中外指揮大師指揮,令人期待!
-
北京
在社區拚出專業戲劇節 東城區發展戲劇有魄力
五月上旬在北京東城區揭幕的「南鑼鼓巷戲劇節」,不過是第二屆,規模就從第一屆的四齣戲發展到四十齣戲,整整擴大了十倍,而且具備國際性的視野,參演品質重量均叫人刮目相看,讓戲迷除了看到世界級的經典,也同時看到青壯輩編導演的新作。這也是近年東城區大舉投入資金,戮力發展戲劇產業的成績之一。
-
北京
中國國家話劇院入新厝 不再流浪準備大展鴻圖
章子怡、李冰冰、王曉鷹、孟京輝、田沁鑫等明星級的藝人編導的「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直沒有專屬的劇場,終於在歷時四年的興建後,有了位於廣安門外大街二七七號的「家」,並於五月中開幕啟用。這個新家包括一大一小兩個專為「話劇」演出而設計的劇場,「國話」並演出《四世同堂》與中、法合作的《打造藍色》作為開幕慶祝。
-
北京
大隱劇院 高調布局全中國的戲劇院線產業
藏身在北京重要商業區的「世貿天階」裡,「大隱劇院」以專業話劇劇場自我定位,由台灣設計師黃展春設計的空間,精細考量音響需求與中西劇場文化歷史,打造為可以「自然聲」表演的劇場。然而才開幕不到一年的「大隱」不僅是一座作風低調的豪華劇場,事實上是大陸第一個高調地企圖以「院線」方式開展營運的戲劇產業品牌的「旗艦店」。
-
北京
中國百老匯爭奪戰 戲劇演藝產業燃燒北京城
東城區是北京戲劇文化資源最豐厚的區域,除了轄內有許多營運穩定並且具備藝術分量的劇場,包括國家話劇院、北京人藝、中國兒藝、北京兒藝、中央戲劇學院等戲劇專業機構也都在此,因此該區也積極推動「首都戲劇文化城建設」計畫,企圖成為中國的百老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古戲樓裡的定幕京劇 《梅蘭芳華》演梅派精華
正乙祠是北京城南知名的會館之一,館內的戲樓造型別緻,全木構建,許多老一輩藝術家程長庚、譚鑫培、梅巧玲等戲曲鼻祖均曾在此登台演出。在皇家糧倉成功經營了三年崑曲《牡丹亭》的「普羅藝術」,勇敢承接下活化這棟歷史文化古蹟的挑戰,為正乙祠量身打造了《梅蘭芳華》,一百分鐘在三百年古戲樓裡看盡梅派六大經典的精采折子。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北京國際音樂節 歌劇《塞魅麗》《白蛇傳》備受矚目
這次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兩部英文歌劇《塞魅麗》與《白蛇傳》的中國首演備受矚目。前者由當紅的中國視覺藝術家張洹擔任導演與視覺設計,把一座有四百五十年歷史的明朝祠堂搬上舞台作為原故事中的希臘神話場景;後者則是融入京劇概念,還讓青蛇一角由西方「乾旦」Male Soprano來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