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聽◢ 聲物學╱第三堂課:表演學╱聲音藝術
台灣聲音藝術發展 讓視、聽與感官同步 可被凝視的「聲音」
一九九二年「零與聲解放組織」的輔大演出啟動了台灣的噪音運動,聲音運動先鋒者以改造身體或現成物件,挑釁聽閱者視神經與腦神經的「刺點」。而一九九八年日裔藝術家田中能透過超級樂器Bio-Muse的表演,更影響了台灣聲音藝術表演的走向。其後透過電腦程式與自製電子科技裝備,電子物件音源取代肉身,成為可被凝視的聲音,成為視聽感官同步的凝視對象。於是聲音實驗者以新穎的新媒體科技藝術裝置,橫掃國內外美術館與展演空間,宣示著「聲音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在當代藝術的不可或缺。
欲瀏覽完整內容,請購買《PAR表演藝術》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洽詢專線 02-3393-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