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祈(國光劇團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第卅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得主

王安祈 一輩子在戲裡,等待一齣更好的戲

獲得「第卅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對一生愛戲、寫戲,為戲幾乎是付出生命所有的王安祈而言,可說是實至名歸!王安祈總是這麼介紹自己:「我唯一的身分就是戲迷。」從小就立志要讓京劇現代化,她堅持文學底蘊和說唱傳統,但透過改變說故事的方式與節奏,讓京劇演出更能觸動當代觀眾的心;而為了戲曲的未來,她也致力於人才培育,為年輕的創作與表演人才打造舞台。這位永遠的戲迷如是說:「我一輩子都在戲裡,都在等待一齣更好的戲。」

獲得「第卅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對一生愛戲、寫戲,為戲幾乎是付出生命所有的王安祈而言,可說是實至名歸!王安祈總是這麼介紹自己:「我唯一的身分就是戲迷。」從小就立志要讓京劇現代化,她堅持文學底蘊和說唱傳統,但透過改變說故事的方式與節奏,讓京劇演出更能觸動當代觀眾的心;而為了戲曲的未來,她也致力於人才培育,為年輕的創作與表演人才打造舞台。這位永遠的戲迷如是說:「我一輩子都在戲裡,都在等待一齣更好的戲。」

30屆傳藝金曲獎頒獎典禮

8/10(六)1900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VE轉播】傳藝金曲獎 FB 8/10(六)1900

【錄影重播】年代MUCH 38台 8/17(六)1900

【洽詢專線】02-88669702

「第卅屆傳藝金曲獎」入圍名單日前公布,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長年致力推動台灣戲曲現代化,獲得特別獎殊榮。

翻開王安祈資歷:學者、大學教授、劇作家、劇評家、國光劇團藝術總監……

這麼多身分對她而言只是在社會工作的頭銜。王安祈總是這麼介紹自己:「我唯一的身分就是戲迷。」

為戲而迷  已然成痴

戲迷,不足以說明戲曲在她生命中的分量,她的迷已經到了癡的地步,不只占據近乎全部的生活,連價值觀也是從戲裡建立。「我總是分不清什麼是戲?什麼又是現實世界?」王安祈記得,小時候看孟姜女故事,孟女在後花園撿拾掉落池中扇子,袖子撩起恰巧被萬杞良撞見,就嫁給萬杞良。她信了戲裡所說的「真理」,手被異性看到就得結婚,從此穿著長袖衣服。

王安祈與戲曲臍帶相連,是打從娘胎的命定。母親愛看京劇,在大陸時曾以小小記者身分到後台訪問京劇名角,拿到著名京劇藝術家李少春簽名照。那張照片跟著母親從大陸一路逃難來台,不幸在一次火災中燒毀,王安祈只能聽母親講述伶人往事。

母女倆大手牽小手看戲,成為家常,父親樂當「後援會」買京劇黑膠唱片給王安祈當兒歌聽,五歲聽《羅成叫關》,悲愴不已,小小年紀就有了老靈魂。看戲的觀眾起碼長王安祈廿歲,她想:京劇這麼好看,為什麼同學不愛?熱情邀約,卻有人看到一半就落跑,一回看《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青春正二八……空負貌如花。」散場後,同學訕笑:那有人老王賣瓜自誇貌如花!

「從小,我就立志京劇一定要現代化。」王安祈之「我的志願」只有一個選項,一定要和京劇相關,朝著目標努力不懈,從台大中文系一路念到博士班,畢業後在大學任教同時,也為三軍劇隊時期軍中競賽戲、郭小莊「雅音小集」、當代傳奇實驗戲曲創作劇本,參與台灣京劇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過程。

看戲感性又理性  翻轉戲曲現代化

做學問、創作、評論看似不同的路,都是從看戲引發。王安祈看戲既感性沉浸,也不失理性,「為什麼應該要感動,卻不感動?是因為說故事的方式?還是唱腔有問題?」這些心得不斷積累,成為研究和創作的養分。

王安祈自述,個性內向又沒自信,但談到戲曲完全變了個人。「因為,我對傳統有著百分之兩百的認識。」因為了解,她明白:戲曲唯有現代化才有未來。但現代化不是一味創新,而是有所變,有所不變。

可變的是,說故事的方式、節奏;不可變的是,文學底蘊和說唱傳統。王安祈認為,詩詞曲抒情傳統是戲曲的核心價值,絕對要守住。另一獨特傳統則是大段獨白,角色藉由演唱自剖內心,往往是戲曲的高潮。王安祈表示,傳統守住了,創新自然走得穩,說故事技巧可以巧妙運用意識流、後設、蒙太奇等西方手法,情感的探索也可無止境開發,不必拘泥。

兩岸開放交流,一九九二年上海崑劇團首度來台,王安祈迷戀到無法自拔:「京劇是我的元配,崑曲是中年外遇。兩者都不願放棄,想要左擁右抱。」王安祈貪心地說,歌仔戲、南管……每個劇種都好看。看戲,是工作也是休閒,一天只有廿四小時不夠用,王安祈不但許久未盡到家庭「煮」婦責任,近十年更過著睡沙發的日子,累了就躺沙發,醒了繼續工作。她說,睡覺不必成為一種「儀式」,才能省下時間全心投入戲曲。

京崑左擁右抱,王安祈的戲曲現代化也有新做法。「京劇的戲劇性強烈,崑曲迷離不可言說的恍惚情思則最為動人。」王安祈創作思考多了崑,即使唱得是京劇,也常有崑的影子。《十八羅漢圖》魏海敏與溫宇航無涉情愛的幽微情愫,《孟小冬》寫孟小冬對聲音的追尋,都借用崑的筆法。

王安祈感性不只在創作,「學術研究同樣滿懷激情,要有『非寫不可』的衝動。」有人認為,相較於崑曲,京劇較無文學性,王安祈不禁叫屈:「起自民間的京劇看似沒有漂亮文采,但具有高度想像力和活力,我要把老戲的文學價值挖掘出來。」

為台灣京劇負責  培育人才費心思

二○○二年,王安祈接掌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不再獨善其身,她說:「我不僅要對國光負責,更要對台灣京劇負責。」戲曲現代化與文學化的目標藉由國光這個載體幅射放大。

上任時,王安祈耳聞:「某某人不和某某人同台……」人際的紛紛擾擾她沒聽進去,只聚焦藝術。「我和團員的交流就是臉書、line,只談戲。」王安祈憂心的是京劇傳承,每回國光到大陸交流演出,常被問:「國光如何因應『後魏海敏時代』?」王安祈無言以對:「不是不想面對,而是答不出來。台灣就一個戲曲學校,每年畢業生可能一個行當都出不了一個人。」

王安祈按部就班推動接班人計畫,為每位團員規畫適合的戲碼。「這幾年國光終於有了苗子,尤其是旦角和武生。」看到戲迷留言:未來不愁沒戲看,跟著國光這批年輕人就對了!王安祈備感欣慰,十多年耕耘終於有了新氣象。

戲曲創作人才培育,王安祈同樣費盡苦心。她在台大開設戲曲編劇課,不要求學生編一齣符合京劇格律的劇本,而是把腦袋打開,培養說故事能力。「如果用格律築起一道高牆,年輕一代頭都不會探進來。」王安祈的策略奏效,第一屆就有趙雪君《三個人兒兩盞燈》讓王安祈眼睛一亮,從旁協助寫唱詞,在國光發表。王安祈表示,趙雪君如今已能獨當一面,課堂上也不斷有潛力的創作人才出現,兩岸吹起的戲曲實驗風潮正好提供了年輕人舞台。

問王安祈那齣戲最能代表她的人生?她想了想:「活到六十四歲,除了戲什麼都不懂。感謝家人的支持,才能把興趣當志業,鑽研其間樂此不疲。」王安祈突然想到《水袖與胭脂》,劇中的楊貴妃、梅妃、西施……不是「角色」,就是「演員」,都在尋找一部屬於自己的戲。「我的人生亦然,一輩子都在戲裡,都在等待一齣更好的戲。」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自幼受母親影響成為京劇戲迷,立志以戲曲為志業。身兼學者、教授、劇作家、劇評家等多重身分。

◎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先後在清華大學中文系所、臺灣大學戲劇系所執教30餘年,2018年起任臺大講座教授。

◎ 2002年起擔任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推動台灣戲曲現代化與文學化,並根據演員專長規劃主題性傳統劇目演出。

◎ 1980年代開始劇本創作,新編或修編作品橫跨京崑,包括:《袁崇煥》、《再生緣》、《孔雀膽》、《王子復仇記》、《王有道休妻》、《金鎖記》(與趙雪君合編)、《青塚前的對話》、《水袖與胭脂》、《探春》、《煙鎖宮樓》等。曾獲國家文藝獎。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