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學者林茂賢(林茂賢 提供)
專題 廟埕前、戲棚腳,美好的外台戲時光 民俗達人林茂賢開講

廟口就是咱的文化中心 讓你第一次看外台戲就上手

長期投入台灣民俗文化與傳統戲曲研究的民俗學者林茂賢,經常帶學生到各地參與民俗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台灣傳統文化與精神。剛結束九天八夜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他,趁著北上開會空檔,應本刊之邀受訪,來和大家聊一聊,傳統戲曲在早期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外台戲究竟在演什麼?是演給誰看?隨著現代生活型態的轉變,傳統戲曲的發展和外台戲文化,又受到了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

長期投入台灣民俗文化與傳統戲曲研究的民俗學者林茂賢,經常帶學生到各地參與民俗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台灣傳統文化與精神。剛結束九天八夜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他,趁著北上開會空檔,應本刊之邀受訪,來和大家聊一聊,傳統戲曲在早期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外台戲究竟在演什麼?是演給誰看?隨著現代生活型態的轉變,傳統戲曲的發展和外台戲文化,又受到了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

Q:在台灣早期的傳統社會裡,戲曲是如何與民眾的生活結合?

A過去沒電視、沒手機的時代,廟就是地方的文化中心。阿公、阿嬤在廟會聽南管、北管、八音,在廟口看布袋戲、歌仔戲,看陣頭跳舞,民眾很自然地在廟口接觸到傳統藝術,到廟口看戲成為生活的一個期待。媽祖生日要到了,就表示要演歌仔戲、布袋戲了!神明誕辰、歲時節日幾乎都是配合農業週期,農忙的時候神明也不敢過生日。廟會在台灣傳統社會中,就是民眾生活作息的根據。

Q:外台戲的演出性質與功能為何?

A外台戲最重要、最常見的功能就是酬神、還願,感謝神明保佑地方平安,這樣的意義現在還是普遍存在。例如慶祝豐收在客家是「收冬戲」,河洛人叫「平安戲」。升官、賺錢也都會請戲班來鄉里同樂。日治時代,家中男性平安從南洋退伍回來,請的戲叫「做兵戲」。此外,罵人、賭博、偷甘蔗、偷客兄也會請戲班,這叫罰戲,戲台上還寫著公開道歉的緣由。打賭輸了也會請戲班,只要戲班有演出、有錢賺,大家有戲可以看,都是為了鬥陣鬥熱鬧。

Q:現代生活型態的轉型,早期傳統的宗族勢力逐漸消退,對外台戲班的演出情形有沒有轉變?

A現在民間戲班和廟方遇到最嚴重的問題是,每次演戲都會有民眾檢舉噪音或環保問題。個人意識愈來愈強,不分緣由,民眾覺得吵就去報案。本來一年一度的盛事,為了減少抗議變成三年一次,都不辦的話信徒會不滿。都會區寸土寸金,很多廟蓋在高樓,要搭電梯才能拜拜,沒有廟埕就連演戲的地方都沒有。以前神明生日一定要請戲班來扮仙,現在變成影視歌星的聯歡晚會,剩下穿著清涼的歌舞秀或鋼管秀,甚至乾脆辦卡拉OK,讓社區民眾自己唱歌慶祝媽祖生日快樂。外台戲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酬神,演戲酬神這樣的習俗已經完全解體。戲班產業的內在、外在都有問題。外在環境面臨個人意識抬頭、環保意識衝突、廟埕空間消失、文化儀式價值不被重視等;傳統戲班失去演出機會,歌仔戲、布袋戲、陣頭等傳統藝術也就沒有了。內在問題是削價競爭、後繼無人。很多劇團演員三個加起來超過兩百歲。因為戲班市場無以維生,像是藝術大學、戲曲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只好轉行。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