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格納的複雜心志 當代人類的自毀寓言(Eva Ripoll 攝)
企畫特輯 Special

華格納的複雜心志 當代人類的自毀寓言

拉夫拉前衛劇團的華格納歌劇《諸神黃昏》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是他在長年流亡生涯中醞釀而出的作品,透過日耳曼神話的重新詮釋,處處隱藏著華格納心中無法言說的複雜情感。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的「指環四年計畫」最終章——《諸神黃昏》將在十月初隆重登場,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導演以自然界中自我毀滅性的掠殺、人類自我認同危機作為註解,除了建構視覺色彩的衝擊感外,亦引發觀眾對於劇本再現、篩選與展示上的議題討論,呈現當代劇場展演實踐之能量。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是他在長年流亡生涯中醞釀而出的作品,透過日耳曼神話的重新詮釋,處處隱藏著華格納心中無法言說的複雜情感。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的「指環四年計畫」最終章——《諸神黃昏》將在十月初隆重登場,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導演以自然界中自我毀滅性的掠殺、人類自我認同危機作為註解,除了建構視覺色彩的衝擊感外,亦引發觀眾對於劇本再現、篩選與展示上的議題討論,呈現當代劇場展演實踐之能量。

2019 NTT遇見巨人─華格納歌劇《諸神黃昏》

10/4  1700

10/6  15:00

10/10  15:00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INFO  04-22511777

由四部歌劇組成的《尼貝龍指環》,為華格納於一八四八年起創作,耗時廿六年完成的作品。其創作緣起,來自於作品《漂泊的荷蘭人》完成後,創作意念轉向至家鄉神話題材,且著迷研究各式各樣的日耳曼傳說。外在發展上,華格納當時發展到處碰壁,許多陋習使他無法自由地一展長才,在不滿當時文化現狀加上政壇局勢動亂下,他先後加入民間組織革命、武裝起義等抗爭活動。後來,革命被軍隊鎮壓下,華格納開啟了長達十一年的流亡生涯。於此,《尼貝龍指環》也在這些事件的影響下,蘊含著強烈的反動精神,透過最後一部《諸神黃昏》來看,故事結尾看似結束於舊時代墮落與毀滅,但在布倫希德的捨身下,曙光乍現,褪去桎梏的新時代即將來臨。作品中,處處隱藏著華格納心中無法言說的複雜情感,以及德意志民族文化的意象符號。

今年,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的「指環四年計畫」最終章——《諸神黃昏》即將於2019NTT「遇見巨人」系列隆重登場。由指揮呂紹嘉率領著國家交響樂團、東海大學合唱團用音樂敘事;舞台上,則由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以極具奇幻色彩、後工業化的視覺打造舞台,加上人體高空特技挑戰舞台技術之極限,重新幻化這部史詩巨作。

文本意象立體化  創造嶄新視覺衝擊

一八四九年華格納提出總體藝術理論,對於劇本編撰、舞台設計、整體視覺概念強調必須與音樂內容、演唱角色、乃至管絃樂達成全面觀照,歌劇必須具藝術性,同時展現文本的文學深度,成為一種「觀」與「聽」的美學平衡。在這樣的原則下,由卡盧斯.帕德利薩執導,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製作的《尼貝龍指環》,曾被美國權威歌劇雜誌《歌劇新聞》讚譽:「拉夫拉前衛劇團的創意、新意與視角,讓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煥然一新,也讓觀眾深思。」自一八七六年拜魯特歌劇院首演後,二○○九年拉夫拉團隊以嶄新視角重新詮釋的《諸神黃昏》,華格納的美學觀被完整融入、更巧妙轉化於此製作中。導演將自然界中自我毀滅性的掠殺、人類自我認同危機,作為對這部充滿作曲家自我經歷與政治社會投射的註解。劇團除了建構視覺色彩的衝擊感外,同時引發觀眾對於劇本再現、篩選與展示上的議題討論,呈現當代劇場展演實踐之能量。導演利用現代科技效果,立體化文本結構中的重要意象元素,如火與水的意象與其變形,一直出現於拉夫拉前衛劇團《諸神黃昏》的舞台上,其視覺畫面搭配音樂裡的動機符號,為結局——眾神世界即將走向消亡毀滅一途埋下伏筆。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