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及七○年代,美國後現代舞蹈在長期的實驗之後,所影響的觀念之一,是一種類似採礦的編舞哲學(D. Joyce, 1992),傾向以單一的構思或成串的意念,有深度地去挖掘發展,而非將舞蹈當作娛樂,以多樣化的構想,輪番上陣,膚淺地炫耀一番。這種挖掘的精神,在邁入九○年之後,已少見聲援的後進。然而九月廿五、廿七日流浪舞者工作羣在皇冠小劇場的演出中,似乎仍見「採礦」精神。
劉淑英在洛衫磯加大的研習,似乎探尋到這麼一條將成串的意念發展成整體涵意的礦脈。這一脈絡把她在太平洋兩岸所歷練的生活經驗,以敍事的方式,作了有如橋樑的呈現。〈切一片都市嚐嚐〉共分八段,前後各以阿爸的台語獨白,述説中國人士、農、工、商的傳統價值觀。並以模擬懸絲傀儡的動作,展開了一段長輩在未成年者的背後,有意識地以頭、肩、腳、手輕推之,使幼輩者朝既定的安排前進後退,預塑地達到以穿衣作爲功成利就的明喻。這一節環環相扣、鞭辟入裏,頗有一氣呵成之勢。
隨後則以英語道白,點出美國文化的重心──性,並以腋下噴灑等象徵動作,來呈現美國式生活的一面,其中以Bag Lady帶出聖賞(Camille Saint-Saëns)的名曲《垂死天鵝》的一段,是最大衆化的一幕。不過這個畫龍點睛的喜劇配方,遇上二度觀賞時,或因已有預期發生的心理,不但使人笑不出來,反而瞧出其舞蹈成份不足的瑕疪,且隨後出現類似Meredith Monk在《Quarry》十舞中,舉十字架遊行的場面,雖然粧點出下一段有關死亡的預言,總有抉擇的自主性不夠之感。
第五段<拜一到拜五>的生龍活虎,與第七段<下一個?!>中僵硬收縮、平貼牆面的肢體,是一個强烈的對比,處處充滿了隱喻,不過,其突破課堂舞步的勇氣,令人讚賞。
同時演出的節目還有許珮莉的〈蟲林變奏〉、吳淑𤦈的〈異數Ⅰ、Ⅱ〉和古美玲〈枯葉的故事〉。三者均較强調基本動作的再現,尚未能走出西方傳統現代舞的格局。所幸這幾位編舞者均甚年輕,來日方長,只要秉持智慧與毅力,不乏探尋到屬於自己的創作寶礦的機會。基於這樣的理念,流浪舞者工作羣的嚐試與表現,是值得肯定與鼓勵的。
文字|盧玉珍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舞蹈碩士,現任文建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