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不僅是古典芭蕾傳統的繼承者,同時也是一座活躍的現代舞創作中心。
該舞團一五九一年在法國舉行的一場王族婚禮後創立成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悠久歷史。他們結合音樂、詩、繪畫和舞蹈等藝術形式於一身的芭蕾舞劇,一度爲宮廷晚宴帶來輝煌無比的光彩。
在凡爾賽宮,盧利(Jean-Baptiste Lully)的音樂不時伴隨著路易十四的生活起居。當他起床、進餐或接待王公貴族之際,宛如一齣引人入勝的芭蕾舞劇。爲了達臻節奏劃一、結構嚴謹的古典美學境界,路易十四於是在一六六一年創立了皇家舞蹈學院。該校的宗旨在推展舞蹈專業訓練、界定五項芭蕾基本動作,並由人體自然動作中淬煉出曼妙的舞姿。
■《吉賽兒》
1月31日 14:30
1月31日〜2月4日 19:30
國家劇院
十八世紀,芭蕾舞劇忠實地反應出深受哲學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和百科全書編著者影響的新表現形式的渴望。法國舞者與編舞家應歐洲各國的邀請,遍遊全歐各大首邑,藉著邊表演邊敎學的方式,把法國芭蕾散布到歐洲各角落。
十九世紀的編舞家透過一身潔白舞衣的舞伶,以輕巧的鞋尖滑過舞台的美姿,呈現出女性最理想的浪漫形象。此時正値垂死美女的主題大行其道之際,《仙女》和《吉賽兒》即爲其中代表作。在《吉賽兒》一劇中,阿當(Adolphe Adam)的音樂在一片漆黑的舞台上帶領出一群急速旋轉的白衣仙女;就在這片永恒幻象中,一種如鑽石般純潔剔透、訴說憂鬱的秘密的舞蹈形式於焉誕生。
二十世紀初,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同樣也受到狄亞基列夫(Serge Diaghilev)領導的俄羅斯芭蕾的神奇風暴所襲捲。這些來自聖彼得堡皇家芭蕾學校的俄羅斯舞者,除了受到法國浪漫派和學院派最佳傳統的洗禮外,還多了一份俄羅斯人特有的激情與戲劇化的表情,例如日後的《春之祭》便對衆多現代舞創作者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
從一九三一年至五八年漫長的二十七個年頭間,巴黎歌劇院幾乎成爲里法(Serge Lifar)個人才華展現的舞台。對他而言,芭蕾舞劇的功能不在闡述任何藝術形式:音樂必須吻合舞蹈的節拍,不得喧賓奪主。在現代畫大師畢卡索設計的舞台場景上,他在簡單的打擊樂聲中編導了《伊卡爾》(Icare)舞劇。他在原劇風格上添注了特技動作和中世紀舞步,並且創造芭蕾基本動作的第六、第七位置。此外,他又把《吉賽兒》重新排入表演舞碼,並且造就出一批傑出的明星級舞者。
繼里法之後──別忘了還有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該舞團的一些後起之秀如貝亞(Maurice Béjart)、比堤(Roland Petit)、羅賓斯(Jérôme Robbins)、泰勒(Paul Taylor)和卡森(Carolyn Carlson)等人都在當代舞蹈創作中佔有一席之地。
一向以表演舞團自許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並不是專門爲某位編舞家效勞的工具。他們一直是舞蹈史中所有變革的積極見證者,如今更成爲生氣蓬勃的藝術中心。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在一九八三至八九年由紐瑞耶夫出任藝術總監,一九九〇年九月由杜邦(Patrick Dupond)接棒至今。這個身負保留古典傳統與邁向現代化的雙重使命的舞團,最近不斷將經典作品一一重現於觀衆眼前,包括十七、十八世紀的 Francine Lancelot和Ivo Cramer,古典時期的August Bournonville、Jules Perrot和培替帕(Marius Petipa),新古典時期的里法、巴蘭欽以及Antony Tudor、Jose Limon。同時也網羅了國際年輕一代的編舞新血Ka-role Armitage、Dominique Bagouet、Lucinda Childs等。
目前,該舞團共有一百五十六名舞者,包括十三名明星級(étoiles)舞者、十一名首席舞者。和莫斯科的波修瓦舞團以及列寧格勒的基洛輔舞團一樣,大部分的舞者都來自舞團本身的舞蹈學校。
作|Cyprien Fronteddu 台北法國語文中心主任
譯|郭昭澄
身爲芭蕾演進的開創者和見證者,巴黎歌戲院芭蕾舞團在邁向現代化的同時,也不斷將經典作品重現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