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交在台北作演出前的排練。(言午 攝)
演出評論 Review 演出評論 Review

浩浩〈黃河〉載不動馬勒悲情

評北京中央交響樂團

在衆人翹首企盼之下,北京中央交響樂團終於在今年元月二日與三日假國家音樂廳演奏兩場。演出前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而互通心聲的盛況,恐怕是兩廳院營運以來所僅見。

在衆人翹首企盼之下,北京中央交響樂團終於在今年元月二日與三日假國家音樂廳演奏兩場。演出前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而互通心聲的盛況,恐怕是兩廳院營運以來所僅見。

北京中央交響樂團

1月2、3日

國家音樂廳

北京中央交響樂團除了爲我們帶來了殷承宗、劉莊、儲望華、盛禮洪、石叔誠及許斐星等人集體創作的〈黃河〉鋼琴協奏曲、馬勒的〈升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葛令卡的〈盧斯蘭與露蜜拉〉序曲、何占豪和陳鋼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艾爾嘉的變奏曲〈謎〉作品第三十六號之外,當然還有兩岸隔絕四十多年第一次能現場聆聽大陸一流樂團演出的新奇及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

元月二日晚上在節目一開始,聽衆即報以極熱烈的掌聲歡迎,而台上的團員也紛紛揮手致謝,一時之間場面至爲愉悅感人,這樣在演出前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而互通心聲的盛況,恐怕是兩廳院營運以來所僅見,亦可證明他們的到訪,對兩岸人民的交流是具有積極而正面的意義。

上半場的〈黃河〉鋼琴協奏曲由該團的常任指揮石叔誠擔任鋼琴獨奏。石叔誠的技藝精湛,頗能掌控全曲的情節並表達出意境的精髓;而樂團之協奏亦能配合得恰如其分,全曲自始至終將〈黃河〉的恢宏氣勢與民族精神展露無遺。演奏技巧方面,無論是主奏者或是樂團,均能游刃有餘,再加上是欣賞自己同胞演奏具有民族性的樂曲,所以引起台下聽衆極大的共鳴。

平心而論,由大陸樂團演奏〈黃河〉或〈梁祝〉,就像俄國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維也納樂團演奏史特勞斯,應可視之爲「經典之奏」。

下半場的馬勒等五號交響曲的表現則稍顯吃力,在全曲的「憂愁」、「悲痛」、「達觀」、「釋然」和「對淨化的憧憬」等意境的變化中,卻無法使人從當中獲得像演奏〈黃河〉鋼琴協奏曲般的抒放之感。樂團相當欠缺快速樂句的整齊度,尤其弦樂部分在演奏細緻樂句時,其運弓的整體性相當薄弱,弦樂器的音色或許由於品質不佳,顯得非常沉悶,大提琴部分幾乎沒有音量可言,在弱奏方面不夠細膩,無法完全表現出人類脆弱而多愁的感情世界;強奏缺乏震撼力,不足以詮釋出心靈劇烈活動所展現的能量。這些都是演奏馬勒時的致命傷。然而小提琴在第四樂章的表現則令人耳朶爲之一振,他們將馬勒抒情主題所特有的優美風格表達得幾近完美,令人動容。如此精采的表現或許是由於中國的傳統文人思想與馬勒的哲學觀有類通之處。管樂部分,該團所謂的「四大金剛」的木管首席表現的確不錯,小號的表現雖佳,可惜有時候會讓聽衆感覺出「西索米」的音色。整個管樂在個人的演奏可能比合奏來得好,這也是大多數東方樂團的通病。

整體而言,北京中央交響樂團的演出有其應有的水準,在演奏技巧方面値得本地樂界學習,但在音樂表現方面卻有待加強。簡單地說,〈黃河〉是音樂多於音符,而「馬勒」是音符多於音樂。

 

文字|廖年賦 聯合實驗管弦樂團副團長,藝專、師大教授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