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撲朔迷離的幕後爭逐,「北京京劇院」終於脫穎而出,成爲兩岸交流後第一個來台演出的京劇團。睽別四十四年之後,大家風範的流風餘韻終將展現台北中山堂。
《龍鳳呈祥》
4月14〜15日 19:30
《鳳還巢》
4月16〜18日 19:30
《戰馬超》《遇皇后》《遇龍酒館》《定軍山》
4月19日 19:30
《戰馬超》《吊金龜》《遇龍酒館》《將相和》
4月20日 19:30
《呂布與貂蟬》
4月21 〜23日 19:30
《挑滑車》《沙橋餞別》《覇王別姬》
4月24〜25日 19:30
《羣英會》
4月26〜27日 19:30
《四郎探母》
4月28〜29日 19:30
我國的傳統戲曲,大約有三百種左右,其間榮枯狀況懸殊,有些劇種已奄奄一息或名存實亡,有些則生命力仍然蓬勃旺烈。擁有劇團數量最多的五個劇種,依次是京劇(二三○團),評劇(一八五團),川劇(一二一團),越劇(一一九團),秦腔(一○二團);可見被我們習稱爲國劇的京劇,領袖群倫的主導地位依然屹立不搖,彼岸此岸,並無軒輊。
經過撲朔迷離的幕後爭逐,隸屬於北京市文化局的「北京京劇院」終於脫穎而出,成爲兩岸交流後第一個來台演出的京劇團,將自四月十四日起,在台北中山堂作爲期兩週的正式公演。這距離民國三十八年春天,王振祖先生率領的「中國劇團」自大陸來台演出京劇,兩岸整整睽別了四十四年,眞的是「久違」了!
北京京劇院的前身,是成立於一九五六年的北京京劇團;至一九七九年文革後,擴編爲四個團,乃更名爲「北京京劇院」。全院演職員約七百餘人,和隸屬於文化部,成員近千人的中國京劇院分庭抗禮,都是人材薈萃,以「京朝正宗」著稱的表演團體。
由於北京京劇院是兼併了許多有個別特色的劇團組成的,因而乃擁有各流派的代表性演員,蔚爲大觀。全盛時期由馬連良任團長,譚富英、張君秋和裘盛戎任副團長,這已經是四派表演藝術的創始者(馬、張、裘)和掌門人(譚)的風雲聚會了,何況還有李(多奎)派的老旦、趙(樂使)派的花旦,以及馬富祿的丑,楊少春的武生,周和桐的花臉,和初露頭角的鬚生馬長裡、譚元壽等等。就是這樣堅強的組合,在一九六三年的香港普廈戲院(位於九龍),他們締造了至今猶爲港、九觀衆津津樂道的演出紀錄,稱爲空前絕後的「馬、譚、張、裘」時期。
那一次演出的領隊是薩空了,顧問是姜妙香,琴師爲季恭良等。除了備受歡迎的老戲如《秦香蓮》《淮河營》《將相和》等之外,新排的《趙氏孤兒》《姚期》《狀元媒》《望江亭》《碧波仙子》等佳作,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每個流派都發揮了自己的特色,眞有百花齊放之感。
從一九六三的港九演出,到今年的台北演出,已經三十年過去了。當年的珠聯璧合,如今已是風流雲散,自然地老成凋謝之外,文革十年的摧殘,更幾乎使優良的傳統絕活斷層。當年「馬、譚、張、裘」的盛況,自是不能復覩了,但所幸皆後繼有人,大家風範的流風餘韻,我們仍可能從此次北京京劇院所排出的戲碼中去追摹依稀。這次來台的演員,泰半「戲出名門」,只是虎父未必盡虎子,尤其當年許多流派的創始者,本身是不世出的天才,觀衆若對他們的哲嗣或弟子作相同的要求,那亦是不公平的。何況這一代的演員,幾乎人人都受過「十年浩劫」的傷害和躭擱。
這次北京京劇院所排出的戲碼七組,淸一色是傳統骨子老戲,不僅沒有連台北都演過的新戲《畫龍點睛》,甚至行當倶全,普受歡迎的《趙氏孤兒》也未推出,這頗令人失望……而在台灣伶票兩界最受歡迎的張派旦角戲連一齣戲都沒有,則簡直是失策……自然。以此次北京京劇院之陣容及聲勢,在台北的賣座應是絕對沒有問題,但如果在事前對此間觀衆有更深入的評估,在戲碼上有所調適,則此行的收獲就不只是票房數字了。
北京京劇院是京朝正宗的大雅之堂,我們應欣賞表演藝術家們的火候與風格,而不是外江派的火織與風情,年輕的觀衆或應有某種心理準備。
文字|貢敏 資深編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