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任是著名語言學者,音樂創作雖是他的「業餘」嗜好,但已足以爲他在中國近代音樂史掙得一個重要的席位。從他的作品和生平中,我們不難了解,重要絕非偶然。
聲樂家協會將於元月十三日至十九日假國家音樂廳和演奏廳舉辦「敎我如何不想他──趙元任紀念系列活動」,有專題的學術報吿,也有專題的音樂演出。趙氏長女、著名的音樂學者趙如蘭敎授也將專程來台參與。這是繼一九九二年六月台北縣政府主辦江文也紀念硏討會之後,另一次對一位中國近代作曲家所作的學術演出兼備的文藝活動,値得讚賞和鼓勵。
誠如衆所周知,趙元任(1892-1982)是著名的語言學者,音樂創作是其「業餘」的嗜好。但在音樂圈裡,他卻是不折不扣的自家人;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的許多作品家喩戶曉,耳熟能詳。那詩情畫意的〈小詩〉、迴腸盪氣的〈敎我如何不想他〉、豪放不羈的〈茶花女中的飮酒歌〉、劇力萬鈞的〈海韻〉等等都傳唱不息。而這些作品中所呈現的則是情趣互異,各有千秋的音樂風格,可以見得作曲者的多才多藝,博古通今。
文藝作品旣可表現作家的個性,又可反映時代的精神。作爲五四時代新知識分子的趙元任無疑在他的音樂作品中完全地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他的作品以藝術歌曲最多,其作詞者有劉半農、胡適、徐志摩、陳果夫、陶行知等等,幾乎帶我們進入三○年代的文壇。其他的作品有抗日歌曲、學校歌曲、社敎歌曲、兒童歌曲、爲女兒們寫的家庭嬉遊曲和少量器樂曲,演唱或硏究其中的一些作品有如重溫當年的歷史,再睹當時的社會,它們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另一方面,那些兒童及家庭小曲則顯現出他的親和與幽默,十足的赤子之心,給人有如閱讀《趙元任早年自傳》和《雜記趙家》(夫人楊步偉著;二書皆台北傳記文學社出版)時那種親切和自然之感。
趙元任從一九一三年起一共創作或改編了一百三十多首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中國第一」,例如第一首民間樂曲改編的風琴曲〈花八板與湘江浪〉(1913)、第一首現代進行曲〈和平進行曲〉(1915)、第一首四分之五拍的創作曲〈賣布謠〉、第一首淸唱劇式合唱曲〈海韻〉(1927)和可能是第一首電影揷曲的〈西洋鏡歌〉(爲《都市風光》 而作,1935),還有第一批爲自己孩子所寫的家庭嬉遊曲。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體現了他所提倡的曲調與和聲的「中國派」風格,又呈示了他運用西洋調式和節奏變化來配合詞意和情緒的色彩手法。由於他的語言學素養,他的詞曲相配自然而流暢,旣合乎語音的頓挫,又顧及旋律的抑揚。再者,從他頻頻改編民間音樂可以發覺他對這一方面的興趣。從他大量寫作抗日歌曲、社敎歌曲、學校歌曲上又可以反映出他作爲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今天還有多少藝術音樂作曲家秉持這一份情操?
北京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日及上海於同年十一月三十日都搶先主辦過趙元任百年誕辰紀念的學術討論會,前者還有專門的音樂會。現在輪到台灣了。終究趙元任的作品是不受時空限制的,但願大家能共襄盛舉。
文字|韓國鐄 北伊利諾大學音樂系教授、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