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傀儡戲劇節,爲美國人對傀儡劇場,也是爲成人演出的認識,踏出巨大的一步。
在紐約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傀儡戲劇節動態的節目包括在公衆劇場(Public Theater)自九月六日至十八日的大型演出,及九月九日至十六日在表演空間劇場一二二(P.S.122)的小型演出。靜態展覽在林肯中心表演藝術圖書館舉行,此外還有八場座談會及專題介紹。
這個包括瑞典、秘魯、南非、義、法、中等十餘國、二十多個團體,近百場的演出中,除了三個劇團十七場的演出,是爲兒童觀賞之外,其餘都以成人爲對象。這種安排的目的,可引用紐約時報的一句話,即:「此戲劇節爲美國人對傀儡劇場,也是爲成人演出的認識,踏出巨大的一步。」
傀儡劇場不僅是兒童劇場
傀儡在一般美國人眼中,只是個哄孩子的玩意兒,適合於兒童劇場,或拿來當敎學的器材。在學術界,全美數以千計的大學中,康乃狄克州州立大學是唯一設傀儡系的學府。最近該校展出三百多件師生作品,頗受矚目。自一九六二年創立此系的布拉德(Frank Bullard)敎授,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不斷強調傀儡也是成人藝術,可見他經過三十二年孜孜經營仍是孤掌難鳴。
其實傀儡戲在美國戲劇史上,並非始終處於「幼稚」狀態。十八世紀時它是老少咸宜的民間娛樂。十九世紀初,美國受到歐洲前衛藝術浪潮的衝擊,在劇場界掀起實驗的風潮,傀儡戲在材料、內容、手法上也頗有新的境界,只是受到電影、電視的發明藝術風潮中寫實主義的抬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恐共造成的保守環境等因素壓抑而逐漸凋萎,只有少數如巴爾德(Bil Boird)、特兒斯壯(Barr Tilstron)等人,能迎合電視的需要,發展出專爲兒童設計的傀儡戲,當「芝麻街」的吉姆韓森(Jim Hen-son)光大兒童傀儡的門楣時,也造成傀儡戲等於兒童劇場的狹隘印象。
成人傀儡已過而立之年
五〇年代末期,由於越戰、人權、女性主義等問題的啓發,引起年輕人對生命、生活價値的反思,爆發美國式的文化大革命。喧鬧的搖滾樂喊出年輕人的叛逆活力,以放肆的嬉皮生活,抵制原有的社會規範,戲劇也被搬到街頭做爲反戰、政治抗衡的街頭運動工具。包括傀儡戲的實驗劇場,在這種熾旺生命力的自由環境中,再次得到生機。
一群深信傀儡表演潛藏無窮魅力的藝術家,積極地從不同文化中各種層面的原素吸取養份。有的從宗敎、民俗、流行藝術著手;有的借鏡於傳統傀儡的風格、技巧、材料;有的加入大量的舞蹈、音樂、美術成份。在內容上則反映當代社會現象及結構、政治或個人感受。美國當代傀儡在這些多元藝術、文化的營養品灌輸下生趣盎然。若從六〇年算起,它已過了而立之年。
那些持之以恆,在摸索中創出獨特風格的藝術家,也得到演藝界的讚揚。如扎倫(Paul Zaloom)獲得外外百老匯的最高榮譽奧比獎、斯高華茲(Bruce Schwarts)和泰摩(Julie Taymor)得到的麥克阿瑟獎;普斯卡(Roman Poska)、史提皮塔拉斯(Theodora Skipltaras)及蓋澀的作品多次在國際間巡迴演出。而以劇團身份維持三十多年不間斷演出享譽國際的麵包傀儡劇團(Bread & Puppet Theater),它在劇場駐地每年二天的戶外演出,觀衆多達五、六萬人。
這些藝術家雖以沈穩的腳步,在實驗及演出中耕耘著,卻沒有獲得廣泛公衆的注意。甚至一九八〇年,世界傀儡協會(UNIMA)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傀儡節,由世界各地聚集的劇團,在十數個劇場同時演出一週以上,但繽紛的派對一過,便又回歸曲終的平靜。
兒童戲專家的成人秀構想
有趣的是解鈴人還是繫鈴人。努力還傀儡戲以成人娛樂面目的,正是兒童傀儡戲的巨擘吉姆韓森。他創造出的大鳥、豬小妹等人物,不僅使他在影視界名利雙收,而其專爲電視這個別於傳統舞台所設計的穆傀儡(Muppet),更爲他在傀儡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五年前,吉姆韓森和女兒雪莉在新英格蘭參加一個小型傀儡戲劇節時,提出將這些藝術性高、具有當代精神的表演公諸於世。
韓森認爲舉辦大型戲劇節,最合適的地點非紐約莫屬,因爲它不僅領風氣之先,也是世界戲劇之都。他找了領百老匯、外百老匯風騷的導演、製作人約瑟巴普(Joseph Popp)合作。巴普所創的公衆劇場(Public Theater)向來以爲公衆提供高品質戲劇娛樂爲理念,巴普慨然以主持者的身份,提供其三個劇場爲戲劇節的家。
不幸的是吉姆韓森在九〇年,約瑟巴普在九一年遽然逝世,二人聯手的計劃面臨人亡政息的危機,所幸吉姆的女兒繼承衣鉢,率領韓森基金會完成父親遺志,和公衆劇場的接班人繼續合作。他們在新聞、企業、藝術等各界懷念二位戲劇大師的關心及協助下,順利的在九二年九月展開第一屆戲劇節,更令人欣慰的是,所有戲票在還沒開幕前便傾售一空。
多元文化間的轉借承融
爲了加深大衆對當代成人傀儡的認識,戲劇節從七月起舉行爲期三個月的展覽,並製作以《揭露根源》爲名的說明書。封面傀儡的設計者凱派琳(Ste-pher Kaplin),表示他的靈感部份來自印尼皮影「開樣」(Kayon)。他保留葉狀的輪廓以保留其戲劇中祈福的用意,但輪廓內的設計已脫離傳統,因爲印尼皮影戲所表達的是神與人類英雄之間的關係,以及長詩般的歷史劇,這齣美國戲則是以小人物日常掙扎及家庭故事,來反映社會的現狀。參觀者可以在展覽現場比較和印尼開樣傀儡的異同。
在欣賞觀察中,參觀者可藉此了解勒普的面具和非洲的木雕;拉茲(Elmer Rice)和日本本拉可傀儡(Bunraku)傳統;費拉斯(Suzy Ferriss)和墨西哥的鬼節;扎倫(Paul Zaloom)和英國龐其和茱蒂(Punch and Judy)民間傀儡戲間的轉注、假借、承傳。也有融合得不著痕跡、具鮮明個人創作的作品,如伯爾(Lee Breuer)十五呎高的巨蟻,李(Ralph Lee)非寫實的面具等,爲文化交流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一場令觀衆耳目一新的演出,是讓成人享受傀儡戲的最直接辦法。韓森基金會邀請世界著名劇團和美國劇團共同現身說法。今年包括宣稱「以技術及想像力超越其他國家數年」、來自波蘭的本尼拉可(Banialuka)劇團,作品是根據一篇散文,描寫一個男人在醫院探視垂死父親的傷懷;來自祕魯的喝斗(Teatra Hugo)劇場,用膝蓋、肘、腳、手等做爲傀儡,慧黠的創出令人莞爾的人物。來自南非的漢斯普林(Hand-spring)劇團,利用動畫、音樂、演員將德國伯乎勒名劇重現,被劇評家譽爲「極具幻想,粉碎所有規範。」
P.S 122傀儡成人秀
如果觀衆正襟危坐的看完七點在公衆劇場的戲,發現「傀儡也是給大人看的」所言不假,可以步行幾條街到P.S.一二二劇場,先於一樓享受醇酒、燭光,在輕鬆浪漫的情調中,登樓觀賞從十點起,一場名爲《傀儡酒廊》的午夜成人秀。在十數個劇團中,包括二個亞裔作品,一個是中國戲劇工作坊的《康仕伯想做個香蕉》,是以物品劇場的形式,敍述中國非法移民的辛酸;另一個是受艾莫森大學敎授傑更斯邀請,從峇里島來的肯咤(I Nyaman Catra),二人合作的《白雪公主》,是以傳統的面具表演,以獨角戲的方式演出當代的白雪公主。
從前年觀衆反映熱烈的支持下,韓森基金會決定每二年便舉行一次戲劇節,這不僅培養了新的觀衆,鼓勵更多的藝術家投入,也爲長大了的美國傀儡,開闢更廣闊的空間。讓美國傀儡在下一個世紀更成熟、健康、快樂。
文字|馮光宇 美國PACE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