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來自義大利,同樣標榜是韋瓦第A. Vivaldi《四季》的代言人,I Musici樂團在音樂的演奏風格上,屬於較精緻典雅型,樂曲的詮釋中肯規矩,整體素質偏向嚴謹。而義大利獨奏家室內樂團的演奏風格,在纖細的詮釋下更多了一份活力。
義大利獨奏室內樂團
9月11日 19:30
國家音樂廳
身爲一個經常站在舞台上的演出者,忽然搖身一變成了手執生殺大權的樂評家,這種感覺眞是微妙極了;正如前人所說:「如人飮水,冷暖自知。」也正因爲如此,對於台上的演出者,更是帶有一份崇高之敬意,尤其當演出的成績又是近乎完美時,欽佩之心更是不在話下了。九月十一日晚,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的義大利獨奏家室內樂團,便帶來了一個活力無限、美麗悅耳的夜晚。
同樣來自義大利,也同樣標榜是韋瓦第A. Vivaldi《四季》的代言人,當然對聽衆而言,馬上會拿同樣擁有極佳聲望的I Musici樂團作比較。大致而言,I Musici在音樂的演奏風格上,屬於較精緻典雅型,樂曲的詮釋趨於中肯規矩,整體素質偏向嚴謹。而義大利獨奏家室內樂團的演奏風格,雖不致於說是與I Musici相反,但在整體纖細的詮釋下更多了一份活力。或許在整齊度及整體音樂色彩的相容性上,比起I Musici稍微略遜一籌;但是就當晚各個曲目的表現而言,義大利獨奏家室內樂團已算相當稱職了。
時下所謂的「樂評家」最是喜歡版本比較、樂團比較……比較,當然透過各種不同版本所呈現出的特色,讓大家了解各種優缺點,就如同「照妖鏡」般無法遁形,這倒也無可厚非。只是有時當慣了掌握演奏家生殺大權的執法者,偶而會「忘了我是誰」?砍殺之際常忽略了人性的眞實面,簡直到了眼裡容不了一粒沙之挑剔。但相信在所有的經驗法則中,大家一定同意:十年內要培養出一個出色的樂評家,易如反掌;但十年內要造就培養出一個一流的演奏家,簡直是天方夜譚。因之今日執筆評論義大利室內樂團,倒是更需有所警惕,立場中肯客觀囉。
瑕不掩瑜的演出
此次樂團所推出的曲目上半場全部是義大利曲風的巴洛克時期作品。第一首是柯賴里(A. Corelli)的十二首大協奏曲中的第四首。柯賴里身兼作曲家及小提琴家,由於他的鑽硏,奠定了許多現代的小提琴技巧。這首第四首大協奏曲承襲了柯賴里一貫大協奏曲型式,由一個獨奏樂器羣(通常爲兩把小提琴,加上大提琴與大鍵琴所組成)與弦樂團一起合作所構成。這首曲子馬上把他們的個人獨當一面的特色,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獨奏者之間,有相當精彩的對話,各聲部之間層次的交替連接,線條淸晰明顯,最令人激賞的是低音大提琴(Bass)部份,提供了絕佳的忠實低音穩定效果,讓所有聲部無後顧之憂。第一獨奏小提琴家Giomnni Guglielmo,展現出純淨亮麗之音色,技巧更是精采非凡,對於柯賴里所要求,小提琴的拉奏要有如唱歌一般的處理方式,皆表現得相當得體。
第二首是韋瓦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曲子一開始樂團便呈現出活力與光輝,獨奏者音色晶瑩別緻;尤其第一樂章快板處,整體的節奏感,確實令人瓦目一新。只可惜在第二樂章標題莊嚴的宣敍調前題下,獨奏者表現太花俏了些,演奏風格與巴洛克曲風稍有差異。第三樂章同樣也是快板,此時樂器聲部的交替,有些微時差的問題,也因此造成和弦色彩在音準的控制上,變了顏色,還好在曲尾處一大段的小提琴裝飾奏,獨奏者拉得令人目瞪口呆,曲風華麗精彩。由於近年來提琴技巧有極大突破,因此目前演奏也以這首加上裝飾奏的版本居多。
第三首曲子也是韋瓦第的作品,這是爲三把小提琴所作的弦樂協奏曲。不過由於獨奏者本身的拉法差異,在其運弓大小、運弓速度以及琴弓在弦上位置的不同,竟然三個人三種音色,音樂的協調性比起第一首柯賴里的表現相差許多,或許與獨奏者本身音色審美觀不同有關連吧?!尤其第三部小提琴在音色與音量上都顯得有些小兒科,若稍改變所站立的位置,情形會大有改善也說不定。第一小提琴獨奏者,比起拉奏柯賴里的第一小提琴手,在拉奏方法上亦是頗有差異,其最大的差別在於選擇弓與弦之間的磨擦位置。其實藝術之所以迷人之處也在於此,技巧上、審美觀念的不同,往往造成音樂色彩的千變萬化,而其中表現詮釋之奧妙,也唯有藉著聆賞者細細的品嘗了。
下半場一開始排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某電台節目片頭音樂,有別於上半場的全部巴洛克曲風,倒是令人耳目爲之一新。可惜的還是一開始音色及音準的協調性還不夠融合,令人惋惜。不過在各部力爭上游的情況下,漸漸的倒是回復了原有的水準。尤其在第二組曲中的宮廷抒情曲,更是發揮了極佳之默契;在曲中各種速度的轉換,由行板經稍快板、急板,最後又回復行板,在首席Giovanni Guglielmo的強力領導下,樂團表現眞是超水準。
接下來的巴爾托克《羅馬尼亞舞曲》更是節奏鮮明、簡潔緊湊。這首曲子原本是巴爾托克爲鋼琴所寫的七段小品,取材自匈牙利的民俗音樂,由於曲風結構簡潔有力,七段音樂均表現出強烈的舞蹈節奏,民族色彩極爲濃厚,所以非常受到愛樂者的喜愛。也因此小提琴家Szekely曾將此曲改編給小提琴與鋼琴,而今晚所演奏的則是巴爾托克本人後來再依據鋼琴版本再改編給弦樂團的,感覺上在整體氣勢更是澎湃了許多,尤其最後六、七段的持續拉奏,其爆發力與氣氛之掌握,全場聽衆幾乎幾像煮沸的開水一般。當然還是要再次稱讚樂團首席的傑出領導表現,是整團主要的靈魂人物。
音樂會最後又回到巴洛克時期作品,羅西尼的第三號C大調弦樂奏鳴曲。這首曲子主要的難度在於考驗著整個樂團的整體一致表現;一樣的音色、一樣的運弓、一樣的分句、樂句完整……在在考驗著一個樂團是否經驗老到、訓練有素。這些重點我們可以從每個樂章的各聲部交替中感受到,每個聲部都有一次獨奏的機會;更重要而且珍貴的是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淸楚樂曲中每個段落所擔任的角色,相當不容易。
曲終時義大利獨奏家室內樂團非常善解人意的拉奏了四首安可曲,由韋瓦弟《四季》裡面的〈夏天〉開始,結束於鮑凱里尼(L. Bochenni)的小步舞曲,讓全場聽衆直呼過癮。
文字|蘇顯達 國立藝術學院小提琴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