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ay B》整部作品之中,音樂的多樣性,以及舞者動作的深刻度,在在讓我感到欣賞瑪漢的舞劇並不是沈悶的經驗,而是感受到一個有智慧的編舞家開啓了一個新的觀點來擁抱現實人生。
瑪姬.瑪漢即將帶領他的法國舞蹈團來台演出,而這次所要演出的舞碼都是該團最精采的,相信會在台灣造成相當大的刺激。瑪漢是當代法國現代舞蹈界的大家,擅長用思辨存在主義和後表現主義的方式來思考現代人的問題,將現代舞蹈和劇場綜合藝術、音樂節奏、攝影、雕塑藝術融合在一起,可稱得上是一種綜合空間與時間的藝術。
機械生活與現代舞蹈的融合
我最近看了他在一九八一年的作品《May B》,此舞劇名在「b」之後少掉了一個「e」,這個「e」可能就是存在,或者是其他的意思。在這個較早期的作品裡,瑪漢充分地顯現他對於雕塑以及造型的設計概念,並且將機械生活與現代舞蹈融合在一起,讓每位舞者如同機械人般在緩慢而遲頓的動作之中,呈現出他們對於現代生活的痛苦承受及其所造成的壓力。但是在緩慢得近乎靜默的動作之中,刹那間又轉化成一場歡會(carnival)而具有爆炸性的動作,相當能夠表現現代社會的生命力。在由靜到動的刹那之間,舞者的動作像是在電影或是在攝影裡被定時凍結停頓的一種特寫,人物和景觀全都是靜止的,停在那裡化爲雕像。
《May B》的背景只是一道有著三個門的牆,而白色的地面和舞者全白的衣服,卻呈現出一個沒有色彩而單調的幾乎是沒有生命的世界,而人們在其中苦中作樂。這群舞者以機械式的動作向前邁進,且隨著背景音樂中的進行曲操練著行軍式的步伐,動作完全一致。在如此沒有創意的環境裡,每個舞者的表情都很特別,但是整體望去,他們的臉全敷著白石粉,渾身一片白,像是現代社會裡的木乃伊,也像是機械人。儘管如此,這些人也充滿著愛恨,以及對於生命的憧憬和對別人的關愛。
對低下階層的深刻同情
在數次的爭鬥、謾罵、調解之後,舞者們從門後出現,穿著各種顏色的襤褸衣服,象徵他們是飽受風雪摧殘的街頭流浪者。有的甚至是不良於行被推坐在輪椅上,有的則是拄著拐杖的盲者在外頭飢寒交迫。在如此幾乎沒有希望的困境裡,人們還是不忘發揮友誼以蛋糕來慶生,並發出由衷的祝福。然而隨著蠟燭的吹熄,他們的希望再度幻滅。因爲僧多粥少,有許多人分不到蛋糕,在此情況之下,原本溫馨的場面立即轉化爲敵對與詛咒。而在此急驟的變化之中,舞蹈配合著交響曲,舞者將身體動作的重心整個傾向地面,表現出生命的沈重,也表現出對生命的承擔。
在舞蹈的細節方面,這群舞者對音樂的節奏與旋律的詮釋都非常的洗練,配合每一音樂段落的氣氛、情節產生各種圓形旋轉的動作,不但在轉動之中能夠表現出機械般的動作,而且在機械般的動作之中又常流露出深刻的智慧。舞者的手和腳刹時間停頓在空中,由機械人轉換爲雕像,像是畢卡索畫中的人物,更像是後期表現主義作品裡的一些雕像。
這支舞作中的人物都是屬於低下階層,在他們的掙扎、喜悅以及對生命的渴求裡,《May B》表達出對低下階層的深入同情和特別處理,這與傳統古典芭蕾舞劇以中上階層的品味爲訴求,遠離當代社會的疏離感是完全不同的。將機械動作及瞬間動作奇妙發揮,瑪漢以其獨特的方式來探討現代社會裡各種層面的問題,包括無人格、無個性的整齊秩序,到個人的愛恨、爭鬥,以及彼此間的衝突,乃至於被外面的世界所遺棄、自我埋葬,到以各種方式在逆境之中苦中作樂尋找自我的出路。
開啓新的觀點擁抱現實人生
在瑪漢的舞台上,所有的人都是生命的過客,他們帶著行李以機械式的步伐向前推展,有時會發展男女之間的愛情,有時則是以自瀆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本能,在機械社會之中求生存,向前邁進。帶著沈重的包袱,有時沈思、有時靜止,有時向前奔跑和別人產生種種推擠與和解。在短暫的一個小時裡,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在舞台上所展現的各種面相的象徵,以及種種變化多端的生命歷程。
瑪漢的作品在初看之下,或許會讓許多人感到沈悶,但是在看到舞者們動作的細節、刹時間的變化,以及瑪漢對於音樂的獨特詮釋之後,便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在整部作品之中,音樂的多樣性,以及舞者動作的深刻度,在在讓我感到欣賞瑪漢的舞劇並不是沈悶的經驗,而是感受到一個有智慧的編舞家開啓了一個新的觀點來擁抱現實人生。而且對於音樂和舞蹈有一種更深入而實際的看法。
文字|廖炳惠 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