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翊綱(左)和宋少卿合作的「相聲瓦舍」,爲傳統相聲注入新活力。(馮翊綱 提供)
新秀登場 新秀登場

馮翊綱的相聲世界

相聲──這種接近「極簡」的表演方式,究竟是靠什麼來吸引觀衆的靑睞呢?除了演員本身不可說的魅力之外,甫獲資深靑商會第二屆「十大傑出靑年薪傳獎」民俗藝術獎相聲類的馮翊綱認爲相聲表演最重要的是:演員與觀衆在現場的直接連繫。

相聲──這種接近「極簡」的表演方式,究竟是靠什麼來吸引觀衆的靑睞呢?除了演員本身不可說的魅力之外,甫獲資深靑商會第二屆「十大傑出靑年薪傳獎」民俗藝術獎相聲類的馮翊綱認爲相聲表演最重要的是:演員與觀衆在現場的直接連繫。

方頭大個,一口京片子的馮翊綱從小在左營眷村長大,由於母親在當時的軍中電台服務,大約六、七歲起,他就成了京劇的長期觀衆,並迷戀當時尙在坐科的魏海敏。他回憶小時候「什麼都學」,種種因緣都對他日後的表演有所滋養。國二時,無意間在同學家聽到魏龍豪和吳兆南的相聲舊唱片,相聲從此走進他活生生的生命實景中,母親陸續自電台錄段子給他,他便以「錄老師」爲師,有模有樣的學將起來。

對他來說,相聲並不是一種消逝而崇高遙遠的「傳統」,而是他深感熟悉親切,樂在其中、活在其中的世界。高中時代,他在校車上講相聲逗女生開心;進了藝術學院戲劇系後,相聲成爲他課外「最主要的興趣」。從一九八五年起,大約有四年的時候,除了學校的表演訓練外,他在公園、廣場或新象的「藝友雅室」各處,現場講相聲給各式各樣的人聽。一九八八年他創辦了「相聲瓦舍」,致力於創作各種新段子和表演相聲。

長期以來,台灣的相聲愛好者多半以「聽」爲主,而馮翊綱和宋少卿合作的「相聲瓦舍」卻提醒我們「看」相聲,視相聲爲一種表演藝術。除了魏、吳兩人的段子,馮翊綱也從錄音帶、錄影帶廣泛吸收大陸相聲名家侯寶林、馬季等人的表演特長。因此,當兩年前「說唱精英大展」到大陸巡迴演出時,台灣經驗下的相聲演出廣受當地好評,成功的作了一次文化上的反撲。

雖然熱愛相聲,但馮翊綱謙虛地認爲自己「只是一個演員,恰巧會講相聲」,他以專業全方位演員自許,將相聲當作「私房興趣」;他並不想以背負使命者自居。並列在歌仔戲、布袋戲和皮影戲之間的相聲獎項,對十月底剛滿三十歲的他「是一個很大的鼓勵」,至於相聲在台灣的發展或存活,則只能由社會現實環境來決定了。

 

特約撰述|陳珮眞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